简明西方哲学史-55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休谟哲学(上)
在开始今天这一讲之前,我想问你们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请问你们大概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走出失恋的阴影?为什么当年那么锥心刺痛的情感冲绳,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回想起来会如此的云淡风轻?如果从知识论的角度出发,应该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简明西方哲学史-55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休谟哲学(上)
在开始今天这一讲之前,我想问你们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请问你们大概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走出失恋的阴影?为什么当年那么锥心刺痛的情感冲绳,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回想起来会如此的云淡风轻?如果从知识论的角度出发,应该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今天这一讲的主角,英国哲学家大卫休姆能够提供很好的解释。不过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请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休姆的生平。1711年,休默出生于英国北部的爱丁堡,他天资聪慧,12岁就入读了爱丁堡大学,但是他并没有拿到学位,据说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而事实上,休莫一辈子都没有在大学里任过正式的教职。他做过军官、外交官,当过家庭教师、图书管理员,这些工作都是他赖以谋生的职业。而只有哲学思考和写作才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但偏偏他又是一个业余的哲学家,而不是今天所谓的职业的哲学家。
楸木曾经说,除了研究哲学和一般学问,他对于任何其他学科都会产生一种厌恶感。我对秋木的这种感觉,可以说是心有戚戚焉。当年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我曾经付出过法学的学位,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只有哲学才能满足自己对知识的好奇心。
休莫是一个早慧的天才,他在18岁的时候就开始构思自己的哲学体系。这当然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给他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这迫使休默暂时的放弃研究,去过一种更接地气的生活。这段经历让休默充分的意识到,在哲学和生活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多么的重要。他曾经说过,做一个哲学家,但在你所有的哲学中,你仍然是一个人。生物不仅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骨瘦如柴的高个子,但是随着社交生活的拓展,特别是通过刻意的补充营养和加强锻炼,休莫成为了一个胖子,而且是一个快乐的胖子。他亲切和蔼,与人为善。在晚年的自述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性格,和平而能自治,坦白而又和蔼,愉快而善于人亲密,最不易发生仇恨,而且一切感情都是十分中和的。显然这样的人格特征是最擅长于自我治愈的,而且他很快就见到了效果。
1739年到1740年休末,陆续出版了三卷本的人性论。第一卷是论理解,第二卷是论情感,第三卷论道德。在今天看来,这本书毫无疑问是休息最重要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