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透《道德经》-22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觉志气变,名利百倍。绝仁弃义,名付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始未足,故令之有所属。限速报谱,少思寡欲。这一章其实是和18章非常有关联的,可以说是对18章进行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老子自己对18章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
第一句觉稚气变名利百倍,意思就是拒绝治,抛弃变,这样百姓的利益将成百倍的增加。为什么要拒绝治呢?其实18章里面老子说的很清楚,因为智慧出有大伪。老子认为这些所谓的治,或者说以智治国,也就是尚贤治国,这是很虚伪的。这个对于管理者是没有好处的。这个跟儒家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儒家的两大圣贤,孔子和孟子都是强调要以治国的,追求的是贤人的Z治,而道家是反对这个的,道家强调依法治国,所以这一点道家和法家观点比较的接近。当然这两者认为的这个法略有区别。
那什么叫气变呢?就是不争论,放弃辩论,或者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就是老子对于依法治国的一个理念。就是管理者制定了所有的生活行为的规则以后,这个规则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而且在最后一句里面说到,制定这个规则则和规定的人,自己也必须要遵守,不然这就叫做有余地,这就是有讨论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定要欺骗大家都没有讨论的可能。
在这里我想替老子说一句公道话,很多人对19章的这一句有。想要收听更多付费精品节目,请加微信,515538980。有误解。都说老子这句觉知气变的意思是不要动脑筋的去做管理,拒绝智慧。我个人的理解有点不同,我觉得老子自己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怎么可能去拒绝智慧呢?管理者不能有太多的想法,因为如果一个管理者想法一多,他就会去不停的调整自己的规则。那么老子认为治就是乱的开始,所以当然要绝治了。
第二句绝人弃义,名副孝慈,意思就是拒绝和抛弃仁义这个东西,百姓自己就会恢复孝与磁的状态。这个仁义和孝慈在上一章里面我们讲过,所以在这里不再重复。老子认为这些都是人的纯天然的情感,所以管理者不能强行的去制定一套自己喜欢的仁义或者叫词的标准,这就是质。一旦管理者有了自己的标准,那么被管理者就会有虚伪的表演,而这种所谓的仁义和孝慈都会变得特别的不真实。所以在上一章里面,老子就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