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衰自万历始。
虽然时至今日随找个人都可能是历史迷,可能要说真正读过历史专业书的人并不多,这自然是因为历史书不太适合普通人阅读。这不光是说专业书中的年代繁复、人物众多、术语艰深,更是因为一般情况下的专业书是十分乏味的,没有多少人爱读。
可是**盆子里面也会偶尔出现灵芝,专业书堆里也
然而,有一本书,仅以平和冷静的笔触串联了六个人的命运,就道尽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历程。
这本书,就是作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全年平平淡淡,并无大事可叙。
然而,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大明王朝,早已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这一年,万历皇帝不再上朝,模范官僚海瑞和抗倭名将戚继光先后离世,哲学家李贽创立佛堂、开始讲学……
黄仁宇以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分别讲述了这些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试图实现自己**理想的故事。
只可惜,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
在这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中,他们被不可控的时代洪流所裹挟,一步步滑进了深渊。
回溯那一年的波谲云诡,你会发现个人的意志在浩荡的命运面前,到底有多么不堪一击。
1572年,旧皇帝突然的辞世,又无合适的继承人,而在这古代的世界里,总是会讲究国不可一日无君,就这样子9岁大的朱翊钧成为了我们所知道的万里皇帝。他年纪虽小,但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下定决心,必当大明朝的一位明君,为此他努力学习,遵循道德规范,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而且怕是最为节俭的皇帝,既不修缮皇宫也控制宫里的珠宝首饰的使用。甚至于大臣与母后认为书法此乃无关痛痒的爱好,对治国无用而听从选择了放弃。
他是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但他并不是自由的。张居正死前,他处处受制,无人支持,甚至他的母后也听从于张居正。皇帝这个位置于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工作,自己仅仅是一个工具人,被世俗道德所约束而不得脱轨,也不能展现自己作为孩子的天真与烂漫,要学习怎么做一个大臣们所需要的皇帝,一个高高在上的当事情无法裁决时才出现的裁决者,一个国家的象征,如祭天。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简而言之,确实算是一本奇书,达到了“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的地步,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作。
黄仁宇通过截取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这个历史横断面,然后用显微镜仔细观察那个时代的病理。按黄仁宇的说法就是:“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黄仁宇是我们中国人,**时是一个小军官,打过抗战,到了美国后才重念的书。换句话说,他是半路出家,老兵转去搞学术。
他在1970年代就写出了这本书,但是经过很多年才找到出版的机会,然后一出版就震撼了史学界。
为什么震撼?他打破了之前很多条条框框,比如用散文的手法写史,再比如他的叙事风格及所要展现的历史思维。
在黄仁宇之前,都认为明朝的万历十五年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可黄仁宇不这样认为。他选取了这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归纳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的。
是的,黄仁宇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一个重要历史观点: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数字、优秀的制度、高明的“手腕”应当更令人期待。——中国旧王朝一直重道德轻技术,但到了大明朝万历年间,世界技术已浩浩荡荡,包括中国,这时,道德明显束缚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