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权力博弈-31文官中国:士大夫如何治天下
上一讲当中我们讲了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样汲取五代的教训,来限制武将的权利,来确保新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一讲我们要讲一讲宋代非常特殊的一个历史现象,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中国古代的权力博弈-31文官中国:士大夫如何治天下
上一讲当中我们讲了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样汲取五代的教训,来限制武将的权利,来确保新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一讲我们要讲一讲宋代非常特殊的一个历史现象,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应该说从帝制时代的Z治发展史来看,每一个朝代的创建之初,往往都都是要进行破旧立新和改弦更张的这在制度方面的表现,就是拿新的这种规范取代旧的规范。但是在规范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期,Z治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而且也提倡像开拓创新这种精神。新的规范一旦定型,开拓跟创新的精神就会慢慢的消解。新规范往往是开国皇帝为了维系这个统治秩序而设定的,他就要求实行的时候要偏向于中庸的Z治体系,一切都要中规中矩,甚至要回归到无为的Z治状态,这是对现存规范的一种遵从。而一切有为都是可能破坏到既定的局面和规则的。皇帝的用人标准也逐渐的转向为看这个候选人能否遵从这种既定的规范。那么就往往造成要把德放在第一位,把财放在第二位。
与这种追求无为的Z治形态的变化相适应,官僚士大夫的Z治观和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从新王朝创建之初,官僚士大夫大多他是奉行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积极进取的哲学,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安邦济世,名垂千古。但是随着新王朝的完全巩固,新规范的完全定型,就连举手投足都要受到严苛的礼法约束,甚至稍有不慎就会被罢免,而且有可能就招来杀身之祸。那么面对这种细密严苛的规则,官僚士大夫就只能疲于应对,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积极进取精神的逐渐泯灭。取而代之的其实就是儒家当中那个中英的哲学,道家的无为的哲学,以及佛教的万事皆空的哲学思想。既然无能为力,就按照一切的这种既定规章制度办事儿,那么,听之任之,也是无所作为。这也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甚嚣尘上于官场之上的一个缘由。
具体到我们现在要讲的这个北宋而言,整个来看这个时代执行的就是崇文义务。同时在人才选拔方面,也积极扩大了科举的选拔范围,以及大力兴办的这种学校教育。这就促成了士大夫阶层的迅速崛起,并且成为了北宋Z治势力当中与皇权共治天下的重要力量。这个与士大夫治天下正是在这个时候是才被明确提出。
对于皇帝与士大夫的共治,其实我们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来加以理解。第一就是皇帝并非大权独揽,士大夫,他是有参与Z治的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