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死拖延症-3|13拖延急救|阻碍你使用三秒法则的4种情况
在讲完三秒法则的原理之后,我们再来解决几个使用过程中的障碍。根据经验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对3秒法则产生抵抗。
阻碍你使用3秒法则的第一种情况是无限倒退的思维,具体表现为三秒法则没用的,我开始不了的,因为我是拖延症,我要是能开始的话,那还叫拖延症吗?甚至会无限的向后倒推,认为拖延症才是这一切问题的原因。等我把拖延症整个给治好了,这一切就ok了。
这种思维背后的错误,一方面在于把拖延当成了一个静态的东西,而非动态的过程。实际上拖延只是一种随时随地可能发生,也随时随地有机会避免的事情。有些人程度的高一些,有些人程度低一些。有些事情你不太容易拖延,像是那些更有把握、更有吸引力、更快能看到效果的事情等等。而反过来跟这些特点相反的,很多事情你就更容易拖延,如此而已。所以拖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
另外一方面很多人之所以要强调自己作为拖延症患者的身份,其实是在自我评判的压迫之下,对自己价值感的一种保护。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拖延。由于拖延症就这样充当了一个非常好的背锅侠,所以你就很难舍得把这个标签扔掉。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与其一直靠这个标签来保护自己,还不如放下自我评判的心态,接受人人都不完美的事实。在我个人看来,人有一种很强大的能力,那就是与不安共处,在不安当中获得安全感的能力。假如你获得了这项能力,也就不必再把自己的价值跟能力挂钩,也就不必在拖延Z治的标签底下逃避众多事情,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了。一时的逃避当然轻松,长远看来,这个毕竟不利于我们真正能力的发展。总而言之,不要拿拖延症这个非诊断的俗称作为挡箭牌。
三角法则未必每次都管用,但是能用的时候还是尽量用。虽然你使用3秒法则的第二种情况就是患得患失。举个例子,你可能会这样想,任务非常好漫长,我就算是开始做了又能怎样?今天可能一天都做不完,那还不如不做。仔细思考一下,在这些话背后是不是隐含了以下两个前提呢?
第一个前提,这个任务只有被完成以后的结果才有意义,过程毫无意义。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你确定这个任务在过程当中,在每一个小的步骤当中,没有办法给你带来任何的成就感,没有办法让你看到任何有意思的新东西,没有任何好玩的要素在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