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精读课-18多方:明德慎罚,享天之命
今天我们继续我们的上述第十八课,是上述的东部方片和内容是周公对应一名贵族们的警告。时间是周公摄政第三年,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在周公平定山间还有五根之乱以后的第一年。对本片的真实性,学术界没有多少怀疑。
本篇是史官所记的周公的诰令,是西周初期的历史文献。尚书的多方篇的基本内容与我们学过的尚书多式篇的基本思想结构是相同的。两者都是周公对因移民贵族的讲话。但上述多次篇的时间在前面,讲话地点在洛阳的郴州,就现在的洛阳。那上述的多方面,时间在后,讲话的地点在饱经中州,在现在的西安,从口气上看,尚书多方的口气要严厉得多。如果说上述的多事篇仍然以劝诫和鼓励为主,上述的多方面则以警告和威胁为主。比较这两篇,我们能感到周公是一位循循善诱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上一篇,这个上述的多事篇,同时也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这就表现在今天学的这个上述的豆瓣篇。
我一边读这个周公的告令,一边在比较孔子和孟子,历史上曾把儒家称为周孔之道,这是对的。但后来渐渐把儒家称为孔孟之道,尤其宋以后就叫孔孟之道了。孔孟之道出自周公之道,但在思想深度和人物的性格强度上,在人物的地位上都无法和周公知道相比。但是历代王朝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哈他逐渐把周公知道边缘化了,抬高了孔孟之道。
这是一个把儒家思想流脉进行弱化的进程,秦王朝统一中国到汉武帝再次加强,情势和中央集权的情志得以巩固和建立起来。中央集权下的集权君主们对周公知倒是有所忌惮的,担心周公知道过强的上帝和上帝信仰对他们的权利造成精神约束,不喜欢周公的贵族共和的封建制,不喜欢贵族间的相互制衡,不喜欢多元邦国体系,不喜欢司法独立等等。所以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会觉得周公之道强于孔孟之道的如家,当然比这个商鞅、秦始皇的法家之道更符合上天之道,更符合人性的需求。好,我们下面来看这个上述多方篇的译文,我们逐断朗读和逐断的分析,大家先跟着我看一下上述多方篇。
五月丁亥日王周公从燕帝返到中州,燕帝就是现在山东的曲阜一带,这是当时反叛反叛周人的因人的大本营之一。秦朝就是秦王朝的王族,他们的来源就是当时参加炎帝反叛的英人,所以秦人他是殷人的后代,后来被流放到西边去,所以他从燕帝返回,就指他镇Y了燕帝的判断,返到中州。周公说,王这样说,你们告诉你们四国,这就指那些参加叛乱的四国各国诸侯,以及你们英人、诸侯及子民的长官,我有大政令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