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美-23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张载的横渠四句,确实都是豪言壮语,远大目标。那么远大目标如何成为现实呢?关键时刻人应该怎么做?孟子给了我们答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是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样东西不能都得着,我就放弃鱼,选择熊掌。活着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样东西不能都得到,那我就放弃活着,选择正义。这是孟子遇到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自己非常明确和坚定的取舍标准,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个人的价值观。
孟子这段话给我们贡献了一句大白话和一个成语。这句大白话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成语就是舍生取义。前面一句俗话说的是现实这个世界,没可能好东西全你一个人占着。后一句成语说的是理想,舍生取义,一个人为了理想生命都可以放弃。如果让你选鱼和熊掌,我猜听了孟子这句,你也会选熊掌。我们今天很少有人吃过熊掌,但大多数人的概念里跟你一样,都觉得熊掌是特别好吃的东西。舍鱼而取熊掌,这句话流传很广,孟子都说是好东西,到清代,蒸熊掌甚至发展成了宫廷名菜,熊呢,也就跟着遭了殃,被人类捕杀,成了珍稀保护动物。
事实上,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而且我还是个下厨爱好者,我查过很多资料,发现熊掌不但很难熟,而且味道又腥又骚,得花好多好多功夫去做,做好了的味道呢,也并不比炖肘子好吃,一般的人家根本做不了。后人觉得熊掌比鱼好吃,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我觉得鱼和熊掌的区分,孟子说的可能根本就不是吃,不是我们民间说的那一句,宁只好套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因为从孟子之前的历史记载,熊掌根本不是一个普通人吃的东西,而且根本没人说过它好吃。
左传这本书上有一个吃熊掌的故事,那是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成王的儿子,他自己想当国君,就要把老爸杀掉。临死之前,楚成王跟他的儿子提出来要吃熊掌,儿子根本不听他的,就逼老国君上了吊。楚成王可是打败齐国的一代霸主,历史上对他评价很高,他看上去根本不是一个临死前还惦记着嘴馋的人,而且楚国国君的姓氏是熊。我觉得老国王临死之前说要吃熊掌,很可能是想借着熊掌敲打和劝诫儿子,你这么做能对得起祖宗和国家吗?所以我想在孟子的时代,熊掌根本不是一个跟吃牛羊肉或者鱼肉并列的食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