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能用的心理学-42“刷单”与“职业差评师”|从众的影响因素
上一讲我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从众以及心理学家进行的经典从众实验。今天这一讲我将会接着给大家来介绍哪些因素影响我们会不会从众。
在讲今天的正式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案例。我给他起名为疯狂的卖家。当时有一个人在网上买了一个很便宜的东西,然后他觉得这个东西不好,就给卖家差评。这个差评随后引发了这个卖家的疯狂报复行为。先是不停的打电话骚扰和恐吓这个买家,后来买家把他的电话拉黑,卖家换了个号码又不停的发信息来骂这个买家。过了一阵子,这个买家收到卖家自付邮费快递过来的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装着的是一件名品寿衣,好像价格还不便宜。可能很多人收到这种东西都会很崩溃,但是这个买家就是不一样的烟火,他把这件寿衣拿去卖了二手,然后用那笔钱买了个面包吃,我想如果那个卖家知道后,估计是要哭晕在厕所,其实这笔交易只是几块钱,但是这个卖家在事后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已经超过原来的那笔交易,为什么他会如此疯狂要买家给他改这个差评呢?
那么在今天这讲中,我会给大家介绍哪些因素影响我们是否从众。而上面这个案例展示了其中的一个因素。在我讲第一个因素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一个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你现在计划在网络上购物,在购物网搜索你想要的产品,接下来你就会直接购买吗?不是你会先点开那个产品的评价浏览。如果说这个产品没有评价,或者是只有一个、两个,或者是2到3个系统自动评价,你会毫不犹豫的下单吗?如果这个产品的评价很多,成千上万,我先假设这些评价全部都是好评,你会把所有的评价都看完才决定买吗?不会,你会先点开那些带图片或者是有追评的评价,如果这种评价还是有好几百条,你会把全部认真看完才决定在这家店购买吗?我估计大约十条左右就够了。
这就是影响从众的第一个因素,群体的规模。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人越多从众的可能性越大,实际并非如此。我们一起来看阿昔做过的一个群体规模与从众比例的实验,还是上一讲当中那个线段判断实验。但是在这个实验中,阿西操控的前面假被试的人数分别是1234679和15人。阿西发现当甲倍是从一增加到4的时候,从重的比例直线上升,但是在七个人时达到顶峰,随后再增加,甲背式从众并没有随之增加。
心理学家米格拉姆及其同事进行过另一项非常经典的望天空的从众实验。他们找1到15人不等,站在纽约繁华的街道上望着对面建筑的6楼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