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之攻击性-12第三章:问答与复盘
今天是我们攻击性与抑郁章节的问答与复盘时间,我来解答一些大家比较共性的问题。有一位朋友留言说,为什么我要去安抚呢?不是要解答问题吗?你直接告诉我方法,我去做就行了。为什么要去安抚别人的情绪呢?对于和这一类问题相似的朋友,我想这样回应你们。
在前面两次答疑里面,我从不同的层面给大家示范了怎样来转化攻击性。你觉得是安抚我,尊重你的想法。同时我想要说,如果你愿意尝试与这里面的情感相连接,而不是仅仅在头脑层面思考,你的收获也许会不同。
我们说攻击性是一个人生命力的伸展。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见你们的攻击性,只要你们的留言我都会去看。有的我回复了,有的没有回复。没有单独回复的,可能会在答疑部分专门回复。这件事情就是反馈。你表达了一个情绪感情,我接住你的表达,攻击性就流动了,关系就产生了。可能你表达了之后,你的攻击性破坏力的部分就会有不同的转变。
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为你们的表达感到高兴,这是在滋养你们的自尊感。我们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没有人这样为你的一点点发出声音而高兴,你也许也没有为孩子这样高兴过。孩子的表达需要被肯定,孩子的愿望需要被尊重。我在临床见到很多攻击性的例子,是跟这些挫败和孤独相连的。没有人为你喝彩,没有人在意你的表达,我想要做的正是尝试去理解你,告诉你,你可以这样对待你自己,对待你的孩子。
我做的第三件事仍然是理解。关于方法,我已经开始在后面的课程加上我的方法和锦囊。我发现这样对于大家可能是有用的,但是仍然有人觉得这是做不到的这意味着当你非常无助的时候,方法是可以缓解焦虑的。但是一旦你内在的力量不够的时候,这些方法也都是浮云,因为根本无从去实践。所以我在做的第三件事情仍然是理解。理解会帮助你看到更加深层的自己,看到自己的盲点和局限,你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更适合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另外一些提问。黄老师您好。我平时很少与人发生冲突,很多不满也常常闷在心里。我几乎不会给他人提出要求,感觉给他人提出一点要求或是建议,哪怕事情很小,好像自己提出就等于发出攻击。有时候也劝告自己,这不是敌意,不是攻击,可是就是很难说出生怕伤害别人,感觉这样会让别人不舒服,干涉了别人的习惯和自由,也担心发生冲突进而影响关系。
但是我心里却很堵,请您分析一次,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感谢您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