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当代人生-14(一)理是心之功夫-下
从禅学论当中学习养心的功夫,第一条就讲新学理。理是新的功夫,天理并不现成的,等待我们认识到它。杨明说的很清楚,什么叫至善?此心纯乎天理之计。这个纯是什么意思?没有私欲掺杂其间,那就没事。若能如此,这样一个纯的心就是天理所在。
然后用来做事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要预先了解所做事事情相关的知识?姚明说当然要了解当然要了解,但是这个了解跟心结里并没有矛盾。我们要知道些什么,全因为我们本性发动机要在所做的事情上,让这个事情成为天理的呈现。我们自然要想办法,在西二路的第四节继续讲这个道理。
这次不是喜爱提问,是郑兆书提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得。我们不是要只达到至善吗?是不是也应该从事物上去求?就把这件事情做到完善了是吧?天下有事情做得十全十美的吗?事情本身的圆满标准又在哪里呢?所以这个郑诏书所提的问题,姚明直截了当的回应,至善则是此,心存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与事物上整身求。
这个至善并不是只会做的事情,做的十分的圆满完善。这个至善是指我们心灵的最高境界。什么是心灵最高的境界?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生命情感所在的地方。所有的生命情感都符合什么天理之标准,的确是标准的意思。
什么叫符合天理之标准?天理本就是我们生命情感本来的条理,不要偏离我们生命情感本来的条理,也就是纯乎天理,这就是至善。并不是被做的事情,做的如何完善,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做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总有缺陷,这不重要。
然后杨铭就问郑钊说了,你说要从事物上求是吧?你试说几件看看,照说就约就说了,且如四清。比方说我们跟父母亲打交道,如何为如何而为温情枝节,如何而为奉养之意?我们为父母冬天求温,夏天求亲,我们要奉养父母,总有一个结伴,也有一个合适不合适,叫怡。奉养之意需求个适当,在这里是个逗号,需求个适当,方士至善。所以就有学问思辨之功要下。
杨明回答了,如果我们只是讨论温清之节奉养之意,那么一两天就能讲完了,可一日2日将之而进。比方说今天我们怎么讲?怎样在父母的屋子里装个空调,我们怎么让他们一日三餐吃的合适?也要讲究一下年纪大的人营养的调配?诸如此类可以,一天两天全讲清楚了,那需要学问思辨之功。用得甚学问思辩。其实是什么微雨温馨时要让父母温和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