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12儒墨结合:历史治乱循环的深层逻辑
上一讲我们讲了中国思想传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互补结构,外儒内法。它塑造了中国历代皇权Z治的基本框架。在大一统的太平盛世,这种腹部结构是最明显的。但是一旦遇到了乱世,很多问题儒家和法家都解决不了,外儒内法也会失灵,怎么办呢?
中国传统文化课-12儒墨结合:历史治乱循环的深层逻辑
上一讲我们讲了中国思想传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互补结构,外儒内法。它塑造了中国历代皇权Z治的基本框架。在大一统的太平盛世,这种腹部结构是最明显的。但是一旦遇到了乱世,很多问题儒家和法家都解决不了,外儒内法也会失灵,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就要说到墨家了。这个墨家是中国思想传统里面很独特的一条支流,虽然干涸已久,但是塑造思想地貌的作用却是长久不衰。说到墨家这次支流干涸已久,是因为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书以后,这墨家就销声匿迹了。但是说他长久不衰,是因为墨家其实没有消失,而是隐形了。他以另外一种形式,在中国古代思想当中一直存在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大历史框架当中。了解墨家背后的思想脉络,你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历史当中的乱世和乱世里边的底层百姓。在治乱循环当中,墨家跟儒家形成了一种特别的互补结构。
好,我们先说墨子。墨子是孔子和老子之后,中国四样史上第三个伟大的人物。据说他早年曾经学习过儒家的思想,但是他并不完全认同儒家,这才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墨家跟儒家就像是一条根茎上开出的两朵花,相互依存,但很多时候又是对着干的,最典型的就是主义和利这个问题了。儒家强调重义轻利,认为当义和利利冲突的时候,人不能唯利是图,要重视道义,也就是说把道德伦理当做最高的行为准则。但墨子却认为义和利是一回事,你可能觉得这有点违反常识,但墨子说的利并不是一己私利,而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利在这个意义上,和义是一样有道德正当性的。所以墨子心中的立和英国19世纪边境与小米儿的那个功利主义思想倒很有点相似之处。
墨家和儒家有共同的话题,但为什么结论往往是针锋相对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一样。孔子出身贵族,代表的也是没落的贵族阶层,所以他特别重视维系贵族统治的礼。而墨子,你不要以为墨子出身低贱,实际上他出生比孔子还高贵,是殷商皇室的后裔。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成为了一个工匠,所以经常与底层的手工业者混在一起。
墨子的阶级属性也变化了,他的学说是代表了平民阶层。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脱离贵族的土地占有者,还有手工业者,墨家代表的就是这群人。周礼管的是贵族,像他们这些底层平民,根本就不在周礼约束的范围之内。春秋战国旧体制崩溃的时候,平民群体壮大起来了,他们当然也希望有一套有利于自己的新思想,甚至符合自己群体利益的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