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讲到北宋的一位名臣,也是古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在唐代主流的文体是讲究对仗和用典的简体文,唐代的公文都必须要用骈体文写作,所以当时韩愈、柳宗元起来反对这种文风,他们认为先秦时期并没有骈文,先秦时期人们写的文章是古文,所以我们要倡导写古文,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古文运动。但实际上呢,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也写过不少的骈文,而且写的也是很不错的。到了宋代,来响应韩愈、柳宗元的人就多了起来。其中第一位就是欧阳修,第二位是王安石,另外还有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其他三位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叔,父亲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这八位号称唐宋八大家,是指的他们在古文方面的杰出成就。
欧阳修同时也是一位ZZ家,而且他对于后生晚辈非常的提携,是一个特别好的人。在宋朝初年,欧阳修是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他的词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与他的古文,与他的诗的成就差别很远,但是也是颇有它的特色的。我们首先来看他的第一首词,他说行后管没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绿。楼高莫近危阑倚,平无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里面暗用了一个典故,草原风暖遥增配。它的字面意思是说春天的时候,路边的芳草散发出熏人的气息,风很和暖,骑在马上手挽着马缰绳。但实际上,他是用了一个典故,文选里面有江燕的别墅,别墅里面有两句,闺中风暖,陌上草熏。这两句就是欧阳修的草轩风暖,姚珍佩它的来源。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善于用笔,一种比是比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他把分别时候的离愁比喻成是迢迢不断的春水。春水有一个特点,水量很大、很透彻、很漂亮。所以离愁也是,尽管很惆怅,但是惆怅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丽之感。另一个是对比,平无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一个特别妙的对比。平无指的是杂草繁茂的平原,在平原近处看到的是朦朦胧胧的山,而我所挂念的那个人已经走过了山的那一边去,所以他的意思越转越深,难怪有一位古人叫做捉人月,他评价说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样的句子不厌百回读你读上一百回也不会感到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