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一起读古典名著-07梁山好汉的招安悲剧,源自残酷Z治现实
作者他是肯定招安的主张,招安了好为国出力。但他同时又希望英雄们在攘外安内功成名就之后,能够急流勇退。
各位B站的同学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一个题目叫水浒传为何要写高安。水浒传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梁山好汉在聚义事业达到顶峰状态时,接受朝廷的招安呢?为什么梁山好汉招安后立了大功,作者非但没有给他们安排一个风气因子的美满结局,反而让他们以悲剧收场呢?这是颇令人费解的问题啊。也许正因为费解,所以人们在试图解释答案问题时才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有人说作者本人是赞成招安的,觉得只有招安才是义军的理想出路,有人说作者是不赞成招安的,否则就不会用凄楚的调子来描写义军赵安赫的悲惨下场了,他这么写,不就是为了宣告招安做行不通吗?也有人说作者对招安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既肯定赞扬招安,另一方面又对招安有所批判。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看待水浒传对赵安的描写呢?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水浒传写诏安是有依据的,他并不是胡编乱造。根据续宋编年资治通鉴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黄宋十朝纲要、宋史、徽宗本纪等史书J载,宋江等人曾被迫归顺朝廷,并参加过征讨方腊的斗争。大宋宣和遗事所记宋江36人故事也说这个宋江接受了招安,参加过正方了。既然史书J载和民间传说都认为宋江确实接受了招安,那么借用这些史料和传说来编创水浒传的作者,他就不好改变这些已约定俗成的事实,否则肯定会出力不讨好。
更何况说宋江等人受招安,也是受宋元以来时代环境的影响。宋元以来矛盾特别尖锐,宋朝官兵孱弱无能,北方民众便纷纷结社,建立了抗金中义军,抵御外来入侵。而太行山地区的中义军,还在脸颊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弑杀金贼八个字。民间传说宋江等人就曾经在太行山地区神出鬼没。若南宋公开的宋江36人在就五次提到了太行山,辩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大宋宣和遗事也写孙俪、杨志等11个人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还说宋江等人广信忠义争灭鲜血。而水浒传最初出场的几个好汉,像史进、鲁智深、杨志等,就在太行山附近活动。小说第十六回还说,修道西川蜀道险,须知此是太行山第81回。
开头诗说到事业集成忠义传,用资谈柄江湖中。这就明确的把梁山好汉接受招安,抗击外敌视为忠义之举。这反映了在外患严重的情况下,汉族人民对抵御异族入侵的忠义之士的呼唤与赞颂。
诚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