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课-35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一般的人不是圣人,贤人,一生中不可能没有任何过错。事实上,被历代尊为圣人的孔子言行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的过错,这在论语里就有明文记载。
国学入门课-35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一般的人不是圣人,贤人,一生中不可能没有任何过错。事实上,被历代尊为圣人的孔子言行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的过错,这在论语里就有明文记载。
我们在以后读论语的时候,还会讲到弟子规则,分辨了两种不同程度,尤其是不同性质的过错,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里说的非是是非的非,也就是过错、过失。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无意犯下的错,可以叫过错,而一个人不是无意,而是有意做的坏事,那就不叫过错,而应该叫罪恶了。这个分辨是有道理的,也是很重要的。下雨天,你的雨伞没搁好,水流在地上让同学滑倒了,这可以算是无心的过错,但你要是存心身脚去绊倒同学,这就是有意在作恶了。又比如你开车,由于天雨路滑,这样的气候原因,你的技术不够过硬,车撞到了防护栏,这可以算是无心的过错,而你喝了酒,甚至已经到了醉酒的程度,却铤而走险去酒驾甚至醉驾,乃至酿成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这就是有意犯罪了。我们要分清这样的界限,尽可能减少无心犯下的过错,而不能去有意做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坏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讲三字经。
在对无心非与有心非做了分辨后,弟子规又告诫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辜是过错。我们常说一个人无辜,就是说他没有过错。这四句是说一个人有了错,如果勇于改正,可以消减错误。但是如果文或是非竭力掩盖,那就等于在犯下的错误之外,又增加了新的错误。
孔子说过,过而不改是为过意,意思是犯了错却不改,这才是真的犯错。而改正错误的前提是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否则改正根本无从谈起。而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过,小人之过也必闻。意思是小人有了错误就一定会找理由、找办法来掩饰。
儒家经典周易里就倡导,君子应该见到好的言行就仿效,有了过错就改正。而古人比喻说,地上有了垃圾,扫掉就可以了。衣服有了污垢,洗净就可以了。人们不会因为地上以及衣服上层不干净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犯了错改正了,就跟地上脏了就扫干净,衣服脏了就洗干净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