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心理咨询中隐身的...正文

心理咨询中隐身的父亲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咨询中隐身的父亲
文/龙爸开讲

心理咨询中隐身的父亲


现在家庭教育中,通常都是妈妈卷入过高,爸爸反倒成了暖男,很多时候都在和稀泥。

这种直接造成教育中,爸爸经常处于隐身状态,显得很没有存在感。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几乎所有来咨询中的孩子都是母亲陪伴的,偶尔会有父亲单独陪孩子来咨询的,父母一起来咨询的案例就更少之又少。

即便是父亲陪同来咨询室的,父亲通常也都是沉默的。
如果问他们有什么想法,他们总是没想法

给他们分享一些养育的经验和比较新颖的理念时,爸爸往往会觉得没有用,自己那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和稀泥)更有效。

◇ 01 ◇
爸爸太忙

遇到这种家庭,孩子出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孩子的成长问题多半是由于家庭提供不了足够的安全感和心理能量造成的。

爸爸们可能确实是比较忙,他们要养家嘛。
不过他们似乎忘记了那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
当孩子稍大一点,就更需要父亲的爱,教他们学会现实世界的生存规则,以及男性的力量感来面对社会。

可是爸爸似乎对家庭教育这件事情并不感兴趣,他们总有非常理直气壮的借口“没时间”。
即便是孩子已经抑郁了,也是妈妈从单位请假,爸爸则依然故我的忙“事业”,仿佛这压根儿不是他的事情。

偶尔父母一起陪孩子来咨询,爸爸也更多的是像是一个拎包的助手,他们很少看咨询师发的信息,也并不怎么关注孩子心理问题的干预进展。
他们来咨询室更像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或者说他们就是一个背景板。

反倒是偶尔遇到一个非常配合、非常积极的父亲,我会为孩子感到庆幸,也对他的治愈倍感信心。
可是,事后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难道父亲的积极配合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 02 ◇
   不关爸爸的事?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亲会觉得这不关他的事,母亲会主动帮助孩子康复,仿佛这早已经约定俗成。

还不止于此,爸爸陪孩子来咨询室,他们会有很强的羞耻感,似乎心理咨询让自己丢了八辈子的人。
关键是他们就是这么怂,还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采取回避的态度,让妈妈一个人独自面对。

与母亲相比,大多数父亲还有点自大狂,有心理问题都不太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真是无知者无畏,他们觉得这是不必要的,也是无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参与,他们也会被动地吸收信息,或者信息一耳进一耳出,而不是主动询问或深度思考面对的问题。

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患心理疾病需要临床治疗的孩子,来医院看望孩子的大多也是母亲,而父亲往往太忙无暇探望孩子。
或许,我们也不能过分苛责父亲,毕竟治疗费用还是挺贵的。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的一些行为也可能会加剧“爸爸消失”的现象:比如,有时即使爸爸来咨询,也是因为妈妈的活跃度高,导致我们与妈妈的互动更多,让父亲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从而降低了他们参与互动的动力,所以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强调父亲参与的重要性,充分倾听父亲的想法。

爸爸的参与在家庭咨询中非常重要。
但由于他们的缺席,重担落在了母亲的身上,催生了许多非常焦虑的母亲。

最可怕的是这种局面正在形成死亡循环,拖延得越久越难以打破,让人疲惫又无助。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