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晕轮效应”:明星为什么能天价代言?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晕轮效应”:明星为什么能天价代言?
这几天的文章中,都有涉及“晕轮效应”的内容,前面也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
不过,因为是重点是写它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所以,对于概念的阐述和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都分析得不够透彻。
这次我们再重新说说这个知识点,这次不扯太远,重点说晕轮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
◇ 01 ◇
杰克马:晕轮效应的活标本
说到晕轮效应,我首先想到的是杰克马的一句话:
你成功了,你说的话都是真理。
记得是几年前在一次采访中,这位大嘴企业家说的。
说完后,就有全国几千万脑残粉儿认为:说得太有道理了。
可是事后,有些不太脑残的粉儿就寻思了:似乎说得是对,可到底对在哪里了呢?想不出来!!!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难道很多人对于杰克马的盲信也不是如此吗?因为他成功了,所以哪怕是他打盹时哼哼两下,不少人都会认为他又发表了某项真理。
◇ 02 ◇
桑戴克实验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米国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1920年代提出来的。
指的是
人们对于人们或者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是由局部观感而得出整体的印象。
“晕轮”本来是一种光学现象,它指的是月亮周围的光华,一圈一圈向周围弥散开来。
心理学把这个名词借过来,专指那种“以偏概全”式的认知偏差,个体的碎片化信息就像月亮的光华一样,迷漫在个体的周围,从而掩盖了其本质的特征。
桑戴克为了证明晕轮效应的存在,专门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
在实验中,他随机找了一些照片给被试者观看。
对于这些照片的主人,桑戴克选了三种:
魅力十足型:或者很好看,或者很有型,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行走的荷尔蒙”;
令人不适型:或者长相低级趣味,或者非常丑陋,总之是看了会后悔好几天的那种;
不被关注型:这种人就是毫无特色,完全让人记不住,能够完美隐身于人群。
然后,桑戴克让被试者评价照片中人的性格特点。
结果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被试者对于魅力十足型的人附加上了很多完美的人格特征,比如冷静、友善、成熟、善交际等。
这几乎跟意淫差不多,就是“晕轮”,完全是看脸得出的判断。
◇ 03 ◇
晕轮效应实战
在详细列举“晕轮效应”在生活中的表现前,我们还是先用大白话再来解释一下——
如果一个人展示出某种优秀、好看等正向品质,他就会带上积极的、肯定的光环,从而被人贴上一切正向的品质;
相反,如果他展示出的是某种糟糕、差劲等负面品质,他就会被带上消极的、否定的光环,从而所有的坏品质都被扣到他的脑袋上。
这其实就是“以偏概全、以点窥面”,用成语“瞎子摸象”来形容这种现象相当的适合。
实际上,这是个人的主观臆断泛化后的结果。
当晕轮效应一旦发挥作用,个体的优点或者缺点就会被无限的放大(比如帅气),而与之相反的所有特性全部都被这些光晕所掩盖(比如娘炮、自私、刻薄)。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晕轮事例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热恋者的眼中全是小星星,对方简直就是完人,找不出来一个缺点。
当然,即便是热恋也还是需要适当冷静的,否则就有可能像赵玉平老师说的那样:
对方的段位对你高出太多了。
将来她不仅会摧毁你的心灵,还会摧毁你的钱包。
要说晕轮效应最大名鼎鼎的表现,那还得算是“名人效应”。
你看吧,各种电视广告中,使用素人演员的非常少,基本上都是老少咸宜、人尽皆知的大明星。
说得好听一些,这是晕轮效应在广告学中的应用;说得难听一些,其实就是广告商和广告主在利用心理学原理套路大众,割全国人民的韭菜、薅全国人民的羊毛。
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就是利用明星的个人魅力形成的晕轮效应,让大家都相信明星具有出色的判断力和高度的诚信,而他所推荐的这款产品也必是好的、优秀的。
呵呵吧,明星的嘴、骗人的鬼,现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了。
事实上,名人效应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仅是影视明星,文学界也照样如此。
一个作家出名之前,发一篇稿子都要被打回来好几次,有时稿子还会石沉大海。
可是,一旦成名,哪怕是最初的草稿都会洛阳纸贵。
莫大师不就是如此吗?获诺奖前,即便是有名,作品也算不上特别畅销。
可是,自从公布了诺奖名单,他的书居然蹿到duangduang的榜首了。
艺术界也不遑多让吧,梵高生前只以区区400法郎,卖出过一幅画——《红色的葡萄园》,现在你再看看,哪怕是他的一幅习作都要千万美元起步,上哪儿说理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