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莫以己度人

文/龙爸开讲
“晕轮效应”:莫以己度人
有一对心理学名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营销学等诸多领域,它们是“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
它们俩如同镜子里面的双方,按照中国人的语境就是“以偏概全”和“以全概偏”,说的是人们认知上的两种误区。
01/ “晕轮效应”什么意思?
“晕轮”是一个光学名词,指的是太阳光或者月光经过大气的折射和反射后,而出现在物体边缘的圆形或弧形光晕。
说得挺复杂,实际上太简单,因为如果你的近视眼,不带眼镜看月亮时,就是类似的景像,月亮的外侧有好多层光圈,以至于肉眼都很难再看清楚月亮本身的模样。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套着这样一个晕轮,即便是你认识多年的人,也照样可能看到了只是晕轮。
既然你看到的不是真·相,如果你就此好为人师来评判别人,并一点儿也不见外的企图改变别人,是不是有点可笑?
大多时候,真·相就是如此,你看到的只是海面上的冰山,而冰山的90%都在水面之下。
02/ 是谁给你的勇气去改变别人
有位哲人说:
人们最大的自律,就在于克制自以为是,并改变他人的蠢动。
有位朋友特别爱立“满满正能量”的人设——不断进行充电,下班后学习各种时尚的技术,比如做视频、养生营养。
她就是喜欢把自己搞得忙碌不堪,而对于躺平的人不屑一顾。
可是,她的老公就是这种人,下班儿就是玩——打游戏、参加社交party……
在朋友看来,老公就是不思进取,让她气不打一处来。
于是她就想尽办法要让老公更励志,然而她怎么也想不到:老公居然不领情,还对她极其讽刺之能事。
直到夫妻关系搞得异常紧张。
于是朋友郁闷了:为什么会这样?
想想,真的那么难以理解吗?
她老公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已经保持了几十年,他的父母可能努力了十几年都没有改变,你竟然也几天就给他改掉,你是不是太拿自己当回事儿了?
更何况,你真的是为了老公好吗?你之所以要改变对方,无非是看着对方不顺眼罢了,这到底是爱还是自私?
03/ 不要站在制高点拿捏他人
之所以中年人常被大家认为油腻,因为他们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以为自己吃的盐比别人吃的米都多,感觉真理唯独在自己手中,优越感油然而生。
这便是他们动不动就想改变亲人朋友的“底气”。
在他们的眼中,别人都是不上进的,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救世主,就是大慈大悲,是在解救身边的众生。
却不料,这种作法只会把身边人推开得越来越远。
即便是一个人确实有问题或毛病需要改变,他也不可能为了那个不爱他、认为他很糟糕的人而改变。
可能他是这样想的:
如果我按他说的改变了,岂不证明我自己就是那样不堪?
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好,承认自己差劲。
除非他已经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否则他有病才会认为:自己改变得好一点,对方就会爱自己多一点。
所以,千万不了为了自以为的进步而沾沾自喜,更不要企图以高人自居对他们的行为指手画脚。
就算是你真的取得了进步,你的初衷应该也不是为了改变身边的人,而是要让自己更好,不是吗?
如果你爱身边的人,不是要改变他们,而且要接纳他们的好与不好。
如果他们真的有问题,他们会为了爱而改变自己。
04/ 怎么去接纳?
想要去接纳他人之前,你要问一下自己:我接纳自己了吗?
我是否自视甚高,对自己极不满意?
我自卑吗?经常自我攻击吗?
我是否一身缺点,毫无是处?
你应该先学会接纳自己,再去接纳身边的人。
时刻内省自己,放下对自己的评判、抗拒和拒绝,去感受、倾听、理解自己。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所有的关系都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只有处理好自己的关系,才能接受别人、爱别人。
任何你想让别人做的事,你首先要对自己做,让它首先发生在你自己身上,此所谓“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当你活过自己的生命,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别人最大的榜样和力量。
05/ 克制、克制、克制
当你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厌倦时,当你的完美主义倾向出现时,当你想对别人负责时,你必须明确地告诉自己:
我不是为了拯救别人,而是为了绽放自己,
我不是为了治愈别人,而是为了治愈自己。
你只有活出了自己的光,才能照亮别人。
当你学会好好爱自己的时候,你就不需要担心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因为你的存在会改变很多人和事的关系。
------
小说《偷影子的人》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哪怕是为了对方的利益,那也是他自己的人生。
管住自己,尊重他人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智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