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笼中鸟”:孩子不抑郁才怪
10月份看新闻中说:刚刚开学一个月,很多医院的儿童精神科人满为患。
这并不是孤立的数据,据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症检出率为10%—13%;
初中阶段:抑郁症检出率为25%—30%;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这组数据非常让人震惊,虽然实际数据可能没有这么高,因为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样本是如何选择的,可是中小学阶段抑郁症高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问你:
每天6:00到岗上班;午餐只有20分钟,吃完继续工作;
天天加班到晚9点;回家还要写总结报告;
周末单休日,还可能被排上班;
搞不好随时都要挨老板骂:你为什么不努力?
每周拉排名,每个月拉排名,通报成绩,看谁最差劲……
天天干这样的工作,周而复始,你开心吗?
你可能早就骂娘了,我还开心,我他M早就抑郁了,而你的孩子天天都在过这样的生活——
初中生:早6点10分进教室,晚8点放学;
高中生:早6点进教室,晚10点放学。
真正是分秒必争,在模仿衡中的学校中做得更加极致,据说女生高中三年从来没有脱过衣服睡觉,吃一顿饭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
一位心理学教授说: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
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
”
笼中养大的孩子,不抑郁那才是怪事。
01
困在笼中的娃
现在的孩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活力不足,活得太孤独了。
而每到暑假,就会对这种孤独有了更深切的认知——
暑假时,小宝想找同学们一起玩。
初中生,都是划片就学的,全班42个同学们家都住得不远,一个院的同学就有3个。
可是整整一个暑假,他们竟然一次面都没有见着。
有好几次,试着给小宝同学的家长发微信:今天傍晚6点有空一起玩吗?
回复千篇一律:今天不行,刚好有XXX课。
如今的孩子就是这么忙,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学习;周末寒暑假,上课外班。
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家-学校”之间来回飘移。
他们没有自由也没有时间,与现实生活处理割裂状态。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事情是与周围的同伴,以及万事万物产生链接——
在与同伴和周围事物的链接中,孩子找到自我认知,构建独立的人格。
因为同伴的缺乏,孩子人际交往能力难以养成,情绪也难以排难出来;
因为社会链接的缺失,孩子自我控制的范围狭小,因此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
正是由于孩子们的情绪、压力无从释放;人格和自我认知无法形成,焦虑、厌学、抑郁才有可乘之机,把孩子们扑倒。
02
笼中娃苦上加苦
父母最爱说的一句是:“别的不用管,你好好学习就行。
”
就这么一句话就把孩子所有的一切全剥夺了,只剩下学习,这是多么赤果果的人格摧残啊!
如此作法,还给孩子种下了认知扭曲的种子:学习高于一切。
于是孩子只能看到分数,“分分是命根”。
这种高度单一的全社会的价值观下面,孩子承受着双重重压:
一天超过15个小时的学习压力;
来自于同学的竞争压力。
因此难免在孩子心中产生深深的焦虑感:我为什么要活着?
孩子在成年之前,心理都是非常脆弱的,在如此重压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能量迟早会被耗尽。
这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抑郁率居高不下、自杀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
据说现在:
基本上每10个初中生就有3个被诊断为抑郁症;
每10个高中生就有4个被诊断为抑郁症……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高中生的留言:
“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如果我不努力,我就会被抛在后面。
但尽管我如此努力,成绩却还在原来的水平。
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看不到希望,我想我最终会被送进精神病院。
”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宝宝在幼年时期都在不断地翻腾:玩耍、打斗、狩猎……
这是他们发展身体并学习进入社会的技能的时期。
只有人类的幼崽,在长大之前,才会整天被关在大笼子里学习。
不许移动、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偏离。
03
让孩子喘口气
作为父母,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的苦和累,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留下喘息的空间。
父母虽然需要担心孩子的未来,但也要克制。
应该让孩子们慢慢前行,只要上路,他们的梦想就能在路上实现。
父母的养育不是给孩子“必须成功”的牢笼,而是“可以慢慢探索、慢慢发现”的宽容,以及一片可以呼吸的天空。
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
“关系的本质是谁制造压力,谁调节并解决压力。
”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容器”,容纳和排解孩子的焦虑和压力。
作为父母,当所有的压力都压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做他们的减压阀,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压力。
有父母可以依靠的孩子不太可能被压垮。
您必须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并且会走不同的人生道路。
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他们不属于我们,也不应该受我们控制。
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而不是实现我们的愿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