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有话直说,舒服多了”——如何不做一个讨好者?
“讨好”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心理学术语中,这都是一个高频词。
如果只一般的讨好行为,倒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因为每个人都活得不易,不宜于对人家指手画脚。
可是一旦发展成为讨好型人格,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更严重的情况还会引起泛化,可以引起抑郁症,并影响个体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更容易识别讨好型人格,我们来给这种人做以下画像:
无法拒绝他人。
哪怕是牺牲自身的利益,或者让自己处于极大的心理危机中,也要成全他人。太善于察颜观色。
急于迎合他人,非常害怕社交冷场,总在主动的寻找话题。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夸赞。
被别人赞美时,会感觉尴尬、难堪、一再谦虚。迷失自我边界。
别人的评价就是他自己的情绪阴雨表,情绪波动过大……
总而言之,这种人格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围绕着他人的身边打转转。
然而,这样做换来了良性的人际关系吗?
当然没有,他们的麻烦反而会源源不断的增多,比如很多人来找他帮忙却认为应该而不思回报;家中的成员会把所有的脏活推给他来做;公司的其他职员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推给我来作,出了问题也推给我……
其实,他们也总是很讨厌自己,为什么就不能硬气一回反而让自己闷闷不乐呢?
“讨好型人格”让我太累了
讨好型人格总是付出得最多,而得到的却最少,他们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总是处于劣势。
1 在工作中很吃亏。
讨好者在人际关际中姿态比较低,是付出最多的那个人,可是却没有相应的回报和地位。
所有人都可以对其颐指气使,即便是平级。
最后的劳动成果,却不愿与他分享,而他也不敢为自己争功。
讨好型人格就是这样,在人际关系中总处于吃亏的位置,受了亏待也不能或不敢反对。
为什么不敢反对呢?
这是由讨好型人格的本质决定的,他们之所以讨好就是害怕人际冲突,要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如果公然反对,他之前的讨好行为就会全面失效。
2 在婚恋中失去尊严。
这种人在恋爱、婚姻中往往是比较卑微的一方。
因为Ta总要看对方的心情决定自己的行动,如果对方不高兴,Ta马上就要屈服,开始道歉、认错、弥补。
在感情生活中,这种人的付出的最多的,Ta以换取对方的认同为荣,却不知道在此过程中他自己付出了多达数倍的努力,并承受了太多的委屈。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人格使然,还有一个原因是Ta并没有弄清婚恋的**。
一段真正的感情,往往需要双方面的努力,而决非是单方面可以解决的事。
在家庭里也是这样,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努力和付出,其他人都不知回应和感恩,其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总有一天Ta会发现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不值得,变得不再相信爱情和亲情,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Ta自己。
因此,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讨好型人格必须得改变。
如何不再讨好?
按照阿德勒的说法,要想不再讨好别人,就需要找回迷失的自己,建立起来一整套自己识别和自尊的体系。
明晰他我之间的边界。
分清楚自己与他人,是建立独立人格的第一步。
世间的很多烦恼的起因都是界入了他人的领域。
比如,我被领导指责,是我的事还是他的事?如果我是按照工作指南和工作标准完成的工作,这时挨批,就是领导的问题。
如果我的工作不达标,这才是我的问题。
在与人相处时,一旦分清了各自的界限,如果他让我做份外的事情,我就会自己的拒绝。
此时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是担心人际冲突。
凡事都要有第一次,第一尝试拒绝后,你就会发现生活如此轻松。
学会自我实现。
讨好产生的根源之一便是想让别人认可我们。
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中说得很清楚,最高层次的心理满足来自于自我实现。
那么,我们为什么天生就喜欢被别人认同呢?
这起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被他人认同可以提高自己在社交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减少社交冲突,这会给自己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自己缺乏可以自豪的地方。
只要自己看重的弱社交属性的品质有所提升,自己才会获得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比如艺术、体育方面的某一技巧的突破。
这也是很多专业领域的“痴”,都不怎么爱搭理人,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是极高的,不屑于讨好别人。
不做“软杮子”
对于别人的无理要求,我们要学会勇敢说“不”。
不要怕“不好惹”会给人不友善的印象,这只不过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立场,是一个宣言。
实际上,要坚硬并不容易,那要怎么做呢?
充实自己,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为我足够强大,我足够自信,我有不妥协、不屈服的底气。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感觉舒服很重要。
我会思考并权衡那些让我不舒服的事情。
学会说“不”并勇敢地说“不”。
许多人因为不敢拒绝而更加努力地取悦别人。
你害怕拒绝别人而感到尴尬吗? 担心你们的关系会受到影响吗?事实上,你越是委屈自己、忍气吞声,别人就越会觉得可以利用你。
注意拒绝的技巧。
在很多人和情况下,我们直接拒绝是有点困难的。
我们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困难,并为对方寻找替代方案。
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刚才所说的反击气势,不是指那种骂人的反击。
这是关于学习表达你的感受并让对方知道。
不好惹,并不意味着回到旧社会做“野蛮人”,也不意味着一意见不合就哭闹、上吊。
是一种姿态:有脾气,有底线,有原则,敏锐,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如果你想活得有意义,你就不应该带着面具去生活,更不应该按照别人的看法去生活。
到头来,受苦的只有你自己。
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
学会任性,学会说不,不要为了面子而牺牲自己、受苦,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