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心理咨询师需要暴露自我吗?
以心理咨询为背景的小说还是挺少的,而欧文·亚隆的《诊疗室里的谎言》,可以说是其中极为罕见的优秀作品。
小说讲述了:
咨询师安尼斯与女来访者之间的多次博弈,简直就是精彩纷呈。
好在最后两人终于构建起来牢固的咨方关系,这除了得益于安尼斯的敏锐洞察力之外,还因为他敢于自我暴露的勇气。
本书之所以起这么一个奇葩的名字也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书中的这场咨询起源于:一个谎言。
一开始,来访者卡洛琳是不太相信心理咨询的,她有些恶趣味,来做心理咨询的目的很不单纯,就是为了迷惑和引诱咨询师而来的。
实际上,刚开始的时候,咨询师安尼斯确实被这妹子吸引了。
不过,他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十分扎实,他始终坚守心理咨询的底线,终于让来访者放弃掉自己的心理戒备,从质疑走向信任,从对抗走向合作。
然而,这场咨访关系的升华一击是:咨询师安尼斯的自我暴露。
它让来访者决定摘下自己的伪装面具,向安尼斯坦诚自己来做心理咨询的阴谋。
01
安尼斯做了哪些自我暴露呢?
比如向来访者坦言:
自己难以抗拒的情欲;
自己正在做自我暴露的实验;
自己正在经受来访者的不信任考验而非常担心咨询的效果。
然后奇迹出现了,安尼斯的自我暴露反倒是换来了来访者卡洛琳的正面肯定:你做得很好,甚至是非常好。
因此,卡洛琳也决定向安尼斯坦白自己的一切。
讲到这里,小说接近了尾声。
如果是在现实中,相信卡洛琳与安尼斯之间的咨访关系还将继续,卡洛琳已经决定敞开自己的内心,萌生了提升自己的愿望,两者一起继续这场人生与心灵的勇敢者旅程。
显然,安尼斯的自我暴露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02
心理咨询师该:节制中立,还是自我暴露?
关于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角色立场是该节制中立,还是自我暴露,多年来一直争议不休。
随着精神分析与心理咨询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家们的态度时左时右。
小说就是采用讲故事这种生动的方式,再现了多年来心理学家在这方面的探索、挣扎,直至最后的坚定。
经典精神分析导向
最早的经典精神分析导向的咨询师就是一个纯粹的工具人,他不能有自己的情感,要永远保持中立、节制。
咨询师就像是一个读写器,一面镜子,必须客观的显现出来访者本来的面目。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心理咨询师必须不断的清空自己,隐藏自己,不能让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影响到来访者。
咨访关系导向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流派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心理专家开始质疑:节制中立型心理咨询的有效性,他们认为心理咨询起效果的,并不是咨询师的专业技术,而是咨访关系——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访者是在这种良性的关系中得到治愈的。
这种作法很多时候都要依赖咨询中的自我暴露,一方面让来访者对于两者的关系感到更加接近于现实,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相似的经历成功唤起来访者的情感共鸣。
只要能够把握住的“度”,咨询师的自我暴露就不仅不会影响咨询,反而会对咨询进程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
这就是“关系取向”型的咨询师。
他会在咨询中恰当的自我暴露。
比如来访者是一个有恐惧心理的人,身心总是处于失衡的边缘,心理咨询师可能会给他讲小时候类似的心路历程:
小时候我也曾经心悸、害怕,于是我开始练习跑步。
我跑呀跑呀,跑到了极限,我感觉自己心脏剧烈跳动,感觉快要死了。
不过,最后我活下来了,我获得了力量。
如果来访者遇事喜欢退缩,咨询师会说:
我曾经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小时候很瘦弱,经常被打人。
不过只要有人欺负我,我都是想方设法还回去。
咨询师可以自我暴露的,除了自身的经历、个人特点,还可以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感受。
咨询师也是人,他对于来访者的真实看法也会的两者之间形成共鸣。
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不同感受,还包括男女性别的、抑郁焦虑的、松松沉重的……
一个咨询师应该保持自己内心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样才能敏锐的感知到来访者传过来的信息,并实时予以反馈。
咨询师应该首先接纳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会有勇气将真实的自己,以及对来访者真实的感觉暴露到来访者的面前。
正是因为这样,咨询师再也不是一个工具人,不再是一个传声筒,不再是一面镜子。
现在他是在用最真实的自己参与到咨询工作中来,用他对人性的共情和洞察开始一场新的咨询。
如果一个咨询师不相信来访者会好起来,那么他怎么引领来访者走出人生的低谷呢?
如果咨询师没有经历过人性的各种极致,怎么能理解来访者的困顿、彷徨或喜悦?
这些理解和态度,即便是咨询师没有用嘴说出来,也会通过态度和肢体传递给来访者。
可以说,经历过一段成功咨访关系后,咨询师的人性会成为来访者的榜样。
03
自我暴露的界限在哪里?
说到底,咨询师还是一个工具人,咨访双方不太可能成为现实中的朋友,因此,咨询师的暴露也应该有一个边界。
这个尺度就是来访者的利益。
如果一名咨询师不加选择、毫无限度的暴露自己的各种经历,这样不仅不能帮到来访者,还可能给他们带来困扰。
也有咨询师会担心:暴露自己会不会引起来访者无休无止的好奇心?
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适度好奇是一种良性的导向,可以促进来访者自身的成长。
通常而言,这并不是来访者对于咨询师个人的好奇。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如果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真的有无限的好奇心,那就需要评判来访者——
是不是过度的移情;
或者是对于自己问题的躲避。
咨询师应该暴露的程度是多少?
不同的咨询师会有不同的选择,同一个咨询师对待不同的来访者也会有不同的对待。
关键在于咨询师自身的认识和修养。
只有不害怕暴露,才能真正坚定地站在客户一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