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不少被打骂,却极少抑郁?
中小学生的抑郁症发病率已经高达20%,真叫人不敢细想,孩子们的抑郁症已经成为时代之伤。
前段时间,还看到新闻上说:开学刚刚一个月,儿童精神科内就挤满了抑郁症的小患者。
更何况,近几年出事的孩子不断见诸电视和报端,跳楼、抑郁、自杀……每一个关键词都让人触目惊心。
于是,很多家长郁闷了、不解了:我们那一代,谁还不是从小被打骂中长大的?现在的孩子连敢指头弹一下都不敢,他还真矫情,动不动就有心理问题了?
家长不断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也忒难养了,我真的不会呀!那么,难道以前的孩子真的就没有心理问题吗?
答案是:不。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问题,那个时代的人也都有心理问题。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过去的孩子很少有心理问题”这种错觉呢?
至少有两个原因:
那个时代还没有“心理问题”这种概念。
对于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家长和老师把它们全部都归结于逆反、不听话或想不开。那时的信息不发达,社会软件也没有这么变T。
即便是有很多人都得了抑郁症,其他的人也不会知道。
那时的需求层次太低
以前的家庭打骂孩子都是常事,所谓“对比才能伤害”,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区别,所以那时的孩子就算是有心理问题,也不可能是出于这些原因。
当然,更关键的原因是:那时候的物质太贫乏,当时孩子们的需要重点还处于极低的层次,即生理需求——吃饱穿暖。
还有,那个年代的家庭,三孩都算是少的,四五个孩子也是正常的现象。
这就是背道而驰两种努力,本来就吃不饱,孩子又多,那父母就会更加忙碌于全家的生计,他们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可别提什么劳什子的心理问题了。
如果还要细究,当然还有别的原因,比如那时候的孩子们远没有今天这么多电子娱乐,因此他们更乐于在下学后或者周末,找小伙伴们一起出去耍,有足够的太阳可以晒,有朋友一起快乐,那抑郁、沮丧还算什么事呢?
再看现在的孩子,前面至少有十几年都奉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甚至现在的小家庭也还是一孩者居多。
你想想:两代人、三个家庭、五六口人都围着一个孩子打转转。
细想一下都会感觉十分焦虑,事实情况也果真如此,孩子哪怕是有一丁点风吹草动,几家人都是风声鹤立、紧张兮兮。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上的负担该有多大,简直就是令人窒息。
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加早熟了,可能一个小学生都已经具备了十分广博的知识,并掌握着随时获取知识的途径。
孩子们的人格会成熟的更早,当自我意识与父母的生硬管教相碰撞,就极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因此,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以前的孩子根本区别是:如今孩子的需求已经上升到中高级——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
可是,悲剧了,因为家长们的爱孩子的方式还是那么老套,仍然局限于满足物质需求和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过:如果按以往的方式教育如今的孩子,就等于是在剥夺孩子的未来。
因此,当父母的思维落后于时代、跟不上孩子的成长,他们就会感到不被理解,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北大弑母案的主角吴谢宇曾说:父亲生病时,他想为母亲分担重担,却被冰冷的告知:你年轻时唯一的使命就是学习。
母亲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恰恰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其实,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
我不想让你替我思考,我想要自己去体验,并且你要看到我、听到我。
童年不会玩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
李玫锦教授说:会玩耍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更好的学生,并且有更好的学习成绩。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整天要么在学校的教室里上课,要么在家里的小桌子上做作业,几乎没有时间真正玩起来。
前几天,四川攀枝花的一个小男孩拨打了110,只是为了得到几句安慰。
他哭着说,只要妈妈看到他不学习,就会打他。
即使他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作业,他的母亲仍然强迫他一直读书和学习。
他郁闷、委屈、郁闷,最后情绪崩溃。
无奈之下,他只能向110求助,他说:“我想永远离开妈妈。
”
沉浸在学习中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喘息空间,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生活中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他们早上7点30分到校,开始学习到下午5点30分。
他们必须做作业到凌晨。
周六周日都被各种课外课占据,我继续努力学习。
每天如此忙碌的学习,需要12年的时间!
有多少孩子能够享受这种常年高压的学习状态呢?经常听到网上有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很脆弱,玻璃心,不敢打、不敢骂,一点不顺心就会寻死。
但想一想,小时候的我们并没有像现在孩子那么多的作业和考试,更没有每天被父母批评、唠叨。
即使我们被打、被骂,我们还有时间跑出去玩,一旦玩起来,我们就忘记了烦恼。
就像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过去,孩子们经常被责骂甚至被打PP,为什么他们不经常变得抑郁或跳楼?
几千份答案可以总结为一点:以前的孩子虽然被骂、被打,但他们的情绪宣泄方式有很多。
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在外面跑来跑去……
是的,孩子的童年需要玩耍,需要锻炼,需要旺盛的活力。
只有生命力更强的孩子,心灵才会更明亮。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