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咨询就是踢皮...正文

心理咨询就是踢皮球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咨询就是踢皮球
文/龙爸开讲

心理咨询就是踢皮球


开玩笑,打球与心理咨询风马牛不相及吧,更何况是踢皮球,这不是一个褒义词,不就是“相互推卸责任”吗?

还真不是,踢皮球在这里至少也会是一个中性词,之所以有这种脑洞,是源于前几年的一段心理咨询经历。

那一段时间来访者特别多,同事们都忙得焦头烂额。
心理咨询就是这种职业,没活儿时百无聊赖,活儿来时又手忙脚乱。
那时我在做督导,就听到了很多咨询师的抱怨,大多都是说无法应对来访者的情绪洪流,一看到Ta甚至一想到Ta,咨询师都会万分头疼,不知道该怎么接住Ta的负能量,更不知道如何安慰Ta。

或者咨询师被来访者逼急了,非要他拿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可是哪有一上来就给解决方案的?这不是一句话能拿出来的,况且来访者最迫切处理的往往是情绪,而非问题。

于是来访者便认为咨询师不称职,认为自己交的咨询费太亏了……

看看尴尬了,来访者成功的把自己的烦恼和恶情绪传递给了咨询师,变成了咨询师的事儿。
这就有如打橄榄球,队友一把接过球来,然后自己抱着嘿吆嘿吆一路狂奔,一直跑到得分钱。

然而,心理咨询能这样来搞吗?咨询师接过问题,一路帮来访者处理得妥妥贴贴,直接完全解决困扰?当然不能,心理咨询并不是橄榄球赛,即便是最成熟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也并不对来访者更聪明,更不会比对方掌握更多关于他自身的现状和问题的信息。

因此,不可以一两句话就接过来访者的问题,三下五除二就解决得干脆利索。
心理咨询应该更像是踢球,来访者一脚把球踢给咨询师,咨询师运几下球,再把球传回去……如此反复几次,神奇的事情便出现了,来访者的困扰得到明显的减缓。


举个例子,一位女性来访者因为夫妻关系不和谐来做咨询,她一开始就在抱怨丈夫多么好吃懒做,不关心自己。
说着便悲从中来,眼圈一红、流下两行清泪。

对于有经验的咨询师而言,这就是来访者抛了一个情绪球过来。
如果咨询师傻傻的马上给一套方法帮助他们夫妻解决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共情,拿出你的同理心。

咨询师大可以先稳稳接住这个球:“我注意到你的眼圈红了。
”这是告诉对方我接住了球,然后再运气把球踢回去:“那你愿意说说,你想到什么伤心事吗?”

这时,来访者就很容易开始运球,把她感情中的伤心事向你倾诉一番。
咨询师可以从中轻松的了解事情的原委,这便完成了一个回合的传球。

如此反复,皮球在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来回传送过程中,来访者生活中的故事与他们的负面情绪根源就逐渐清晰起来。


这就是“像踢皮球一样做心理咨询”,就是把当事人的困惑放在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大家一起面对。

咨询的目的不是给来访者一个标准答案,也不是替他们承担改变的责任,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传球”,让那些看不清的“情绪和烦恼”暴露出来,然后再制订改善计划,最终得到解决。

因此,作为咨询师,我们需要记住一件事:看到来访者的情绪和烦恼时,不要惊慌!站好脚,为球做好准备,接住球,然后将其传回给访客。
如果传递一次还不够,可以传递二、三或四次,直到访问者有新的理解。

好了,踢皮球与心理咨询的“跨界联系”就到此为止了。
希望对所有有需要的心理咨询师朋友有所帮助。

最后给大家带来一段亲子心理咨询的小对话。
您可以看到传球和接球回合是如何进行的。

妈妈:老师,请救救我的孩子。
他沉迷于网络,不去上学。
他整天玩手机(访客踢球)。

咨询师:我能感觉到你很着急,来让我们先看看他为什么会这样(顾问接球回球)。

妈妈:是啊,好吧,我真的很着急。

孩子:我不是沉迷于网络,我只是感觉很孤单,没有人理解我(访客扔球)。

咨询师:我听到了。
那么你想详细解释一下你对什么、对谁不满意(辅导员接球、回球)吗?

孩子(指着妈妈):嗯,她总是唠叨。
只要她唠叨,就算我想去上学,我也不去(访客还球)。

咨询师:你是说你和妈妈沟通的方式是困扰你的问题(辅导员接球、回球)?

孩子:我想是的。

妈妈:嗯,也许我说得太多了(访客归还球)。

咨询师:那为什么妈妈越说孩子越抗拒呢?请告诉我更多信息(顾问接住球并将球退回)。

……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