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龙爸开讲
心理咨询师会被ChatGPT抢饭碗吗?
前几天一则心理学前沿的报告,让不少心理咨询师有点肝儿颤——英国的《家庭医学与社区健康》杂志刊文称,在抑郁症冶疗上,ChatGPT比精神科医生做得更好,这不仅体现在专业性上,还因为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现实医患中的伦理问题。
说得更通俗一点吧,他们认为:在抑郁症的诊疗中,ChatGPT能比大多数心理医生做得更好。
更深入的了解之下发现这项研究,是由英国与以色列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
此项研究存在较高的可信度,是基于1249名法国心理医生的轻度与重度抑郁症的病例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研究人员连续三周时间,把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比如悲伤、失眠、食欲不振,制成8种插图,然后使用ChatGPT进行测试。
测试过程为:把每个插图显示后,询问ChatGPT在不同的环境变量下,心理医生所采取的治疗建议。
备选项有5个:a. 等待中观察; b. 求助心理咨询师;c. 使用药物治疗; d. 转诊心理冶疗+处方药; e.以上都不是。
结果是喜人的,ChatGPT的选择中,对于95%的轻度抑郁症病例选择了心理治疗,这与实际临床中只有不到5%的心理医生会建议采用药物治疗(48%)或心理治疗+处方药(32.5%)相一致。
在重度病例中,大部分医生会建议采用心理冶疗+处方药(44.5%),而ChatGPT的选择也是如此,不过频繁会更高,达到72%。
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与这项研究的10名医生中,在重度抑郁症的情况下,有4位医生还建议只开处方药,ChatGPT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此,不难看出:ChatGPT给出的诊疗方案更具准确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ChatGPT的选择中,并没有发现与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明显偏见。
而作为人的心理医生,则很难不被自己的生活环境、文化教育、风俗信仰等所影响,而难免先入为主的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病患。
既然ChatGPT这么好,那么它能够完全取代实际的心理医生吗?
这恐怕还为时尚早。
首先,这次研究的样本量并不大,而且研究的过程设计也只是试探性质的,其科学性、普及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其次,ChatGPT的确对于病例做出了更符合抑郁症治疗标准的决策,可是标准只是一些定性定量的数据,而病人却是千变万化的,至于它是轻度抑郁还是重度抑郁,甚至算不算抑郁症,这个判断过程本身过度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
有些心理工作者认为:世界上没有同一种抑郁症,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抑郁症都有其背后的逻辑,根他本人的经历、生存环境、性格和文化背景都有着极深的关联。
即便ChatGPT能够做出标准的判断,比如重症需要转诊做心理冶疗+处方药,可是这个重症的细节及渊源会是别有洞天。
而这些都需要真实的心理医生具体的工作中去收集和归纳。
真人心理医生的天然优势就在于,他可以与病人长时间相处,建立牢固的医患关系,并通过与病人的沟通了解到个体“重症”背后的真正原因,弄明白症从何来,病患的心理需要是什么?比如摆脱原生家庭,或者减轻工作中的压力,或者调整人际关系中的不利地位……
当然,正如研究表明:人类医生可能会受到性别或身份偏见的影响,并在诊断过程中犯错误。
ChatGPT的诊断能力可以帮助人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调整,加强基本决策的正确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心理学家不应该排斥或鄙视ChatGPT参与心理工作。
与此同时,人类心理学家也不能完全依赖ChatGPT来为自己做出诊断。
毕竟它能做的只是一些初级的决策工作。
是否可以进一步做出更复杂的判断,至少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证据。
洛莉·戈特利布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中说:
心理治疗师和其他人一样,每天都面临着生活的挑战。
正是因为我们与访客分享相似的经历,我们才能建立信任关系,让陌生人放心地与我们分享他们最敏感的故事和秘密。
专业培训教会了我们理论、工具和技术,但在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背后,驱动我们的是一个简单的真理,那就是我们知道:生而为人总是困难的。
换句话说,我们每天上班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一样,带着内心的脆弱、欲望、不安全感,以及自己的过去。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最重要的资质之一是: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当我们说人类心理学家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与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可识别偏见”时,我们似乎是在谈论一个需要纠正的缺点,尤其是在始终准确、始终准确的方面。
与不受社会偏见影响的ChatGPT相比,这一缺点更加暴露。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心理咨询/治疗有效的基础是咨询师/治疗师能够与案主/患者建立有效的“咨询/治疗联盟”,而联盟的基础就是心理咨询/治疗的有效性。
就是“我们和来访者有相似的经历”——正因为我们都是人类,同样受到人性的限制,有着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脆弱、欲望和不安”,也同样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
只有具备这些特征,心理学家才有可能同情患者或当事人并建立联盟。
与总是正确且“完美”的ChatGPT相比,人类容易受到偏见的事实是一个缺点。
然而,在心理咨询/治疗中,这种偏见就像“内心的脆弱、渴望和不安”。
证明“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心理工作者作为心理工作者的“最重要的事情”。
而这些都是AI、机器人、人工智能、ChatGPT等人工的东西,永远都得不到。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工作者永远不必担心被ChatGPT取代。
当然,就像研究所显示的,人类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能受到性别或身份偏见的影响,出现失误。
而ChatGPT的诊断能力,恰恰能帮助人类对自己的失误做出调整,加强基础决策的正确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心理医生不应该排斥或鄙夷ChatGPT参与到心理工作中。
但同时,人类心理工作者更不能全然依赖于ChatGPT替自己做出诊断,它能做的终究只是一些初级的决策工作,是否还能进一步做出更精细的判断,至少目前并没有这样的证据。
与永远正确、“完美无缺”的ChatGPT相比,人类会受到偏见影响是一个缺点。
可是在心理咨询/治疗中,这种偏见就像“内心的脆弱、渴求和不安”一样,是“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的证据,是心理工作者身为心理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项资质”。
而这些,是AI、机器人、人工智能、ChatGPT这些人造物永远不会具备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工作者永远不用担心自己会被ChatGPT所取代。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