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20讲-19《大宗师》(一)天人之辨
下面我们进入第十七讲。这一讲我们要谈到的主题是一个理解庄子的关键和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天人关系问题。
那么天人关系问题在先秦时期,无论如何都是理解各家思想的非常重要的和核心的主题。因为天人问题本身就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行为跟天道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涉及到几个层面的问题。其中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跟天道之间是否有感应的这种关系。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行为能不能影响和感应天道?人的善和恶会不会引致上天的这个相应的结果,上天产生的相应的结果,一方面这个上天产生生的相应的结果就是人类社会的正确或不正确的行为,会不会引生天道的惩罚。
这个天道的惩罚又有两个方面的惩罚。一个方面的惩罚是比较倾向于是宗教性质的。天是某种意志类的某种意志性的一种存在,甚至一种神灵意义上的存在,他对人的善恶有赏罚。还有一种是自然感应类的,就是人的善恶。人类社会的行为的恰当和恰当,会不会引致天道的相感应的那种效果。人有错误的行为,人类社会有错误的状况,错误的选择会在自然感应意义上遭致灾难性的后果。
这两者当然是有区别的。前一者是体现出天具有某种意志性,有意志有人格性的,所以是有宗教意味的。后者从是一种天人感应性的。这个天人感应当然是涉及到阴阳之间的这种感通关系问题。这样的这个问题其实到汉代,特别是到东汉,这种思想还有相应的延续。
总体而言就是这点大家要注意。中国文明从整体性格而言,具有非常突出的理性主义和人民人本主义的倾向。所以人格神崇拜,人格神意义上的信仰和崇拜,在非常早的时期其实就基本上就消解掉了,虽然不能说完全意义上没有,但在主流的这个思想文化精神层面就已经消失掉了。所以基本上可以认定,我们中国文明最晚到西周初年,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就居主导地位了。所以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研读相关的这个书,特别是王国维强调的殷周之际的这个巨变。一方面我是认同因州之际的这个巨大改变的商周之际的巨大改变的。当然我也在这个地方强调一点,就是殷周之际的变化虽然非常巨大,但这种巨大的转变并不是断裂性的,也就是说其实夏商周三代还是有其连续性的。所以一方面强调阴周之际的巨变,另外一方面也要同时注意阴周之间还是有它的连续性的,这个是我们谈天人这个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