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课本里的古诗词-28《踏莎行》我们脑子里
今天我们来讲欧阳修的踏梭行。后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好,这首词写的是旅行离别这样的一个题材。
讲这首词之前,咱们先想一想,世间有两种诗容易成为不朽之作,也就是成为人们公认的好诗。一种是写出了作者最独特最不可取代的感受。比如说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别人没有办法想的这么天马行空,这是作者的最独特最不可取代的感受。还有一种诗歌是什么样子呢?写出了所有人最普遍最常见的感受,这也是一种好事,也就是说大家都经历过都能想到,但是人家就替你把这话说出来了,而且把这话说的那么到位。
我们经常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文的时候,可能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那个意思就在嘴边在那绕,就在脑子里在那绕绕来绕去,绕不出一个合理的恰当的表达。突然有一天有个人说了一句话,你觉得对我当时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个人很可能就比你更适合做诗人了。好,这就是我们说的世上有两种诗容易成为不朽之作。今天我们读的这首欧阳修的,他说行,就是属于后一种。他没有写出一个独特的旅行,一次独特的离别,就是普通的两个人可能就是一个出去工作的丈夫跟那个在家里独守空闺的一个夫人,他们俩之间的相互遥望和四面。
这个题材太普遍了,这就好比什么呢?好比大家都熟悉的弘一法师,也就是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那个送别。你不妨想一想,我们经常唱这个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你觉得这写的很美,但是你不妨仔细分析一下,这一首送别里面哪里有李叔同的影子?没有特色。他写出的是自古以来很多人离别时候都容易看到的,容易想到、容易听到的一些场景。
长亭外送别的,长亭古道边你去送人,当然在路边。然后宋人就得往远处看,芳草碧连天。宋人要折柳送别,晚风拂柳。有时候送人,你还得举办一个欢送会。
笛声残,为什么蚕呢?笛声完了,这个人就要走了。走了远了之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习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着他越走越远,于是夕阳山外山。所以每一句都是离别的经典场景。它不独特,但是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东西很优美的、很精确的表达出来了。这是一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