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儒林外史》-08自我实现 靠思想还是靠实践
这一讲我要聊聊儒林外史全书的高峰。他出现在全书第37回,表面看他写的相当枯燥,简直就是一篇祭祀流程手册,根本不是正常的小说笔法。但是这段情节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人的自我实现路径大有帮助。
上一讲中说到,文人在社会中面临着尊严困境,需要靠经世致用的自我实现来解决。在西方文化里,自我实现之路最终会通向宗教信仰,然后信仰又会向下覆盖其他需求。比如说清教徒的肉体越是承受折磨,精神越会升华。人是复杂的这是马斯洛模型解释不了的一个软肋。中国传统文化走的是另一条路,世人可以通过实用的立德、立言、立功来自我实现。其实这条路走到极致,也会产生近似宗教的体验。
这个过程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还是前面提到的礼,还是礼仪的礼。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近代儒学宗师柳玉珍说,礼仪可以覆盖古代文明的一切成就,无所不包,没法用一句话定义。另一个关键词也是苦行,这是真正儒家信徒实践里的个人方式。这么讲太抽象了,咱们还是来看小说。
我刚才说过,小说高峰是第37回的一场仪式,什么仪式呢?一场祭祀南京本地一个古代先贤吴太伯的仪式。这个吴太伯是周太王的长子,他把王位让给弟弟周文王,自己前往偏僻的吴地建国。这一段四千字的正文里,重复的名字和程序占了3分之2。用文学研究术语来说,这是个没有矛盾冲突的模式。
相比之下,水浒传虽然也是71回梁山伯英雄排座次那一场仪式,但前有攻打祝家庄、曾头市激烈刺J的铺垫,到这里正好需要一次舒缓的集体亮相。何况又写的很热闹。那么是吴静子不会好好讲故事吗?当然也不是,我们说过吴静子同样有结构情节,35句话写活一个人的文学才能,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认为祭祀吴太伯这一回所写的,是吴静子思想中最重要、最严肃的文人自我实现方式,重建儒家的社会礼仪。
在小说里,这场仪式经过了很长酝酿。话说第33回吴敬梓在小说中的化身杜少卿迁居南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专门研究儒家礼仪的迟衡山,还有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理想文人代表于玉、德庄、绍光等人,当然他们都有原型。石衡山提议应该建一座泰伯祠,每年春秋两季,用古代的礼乐祭祀吴泰伯,借这个机会教育文人和百姓学习礼仪,端正社会风气。杜少卿等人都尽力了,出资捐助一起筹备祭祀活动。庄绍光临去北京前,保证说一定按时归来,俨然把这场祭祀看成千秋大事,比见皇帝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