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必须学会的安身立命之学-17偏与正:好心也会办坏事
这节课我们讨论第17个立命法则。好心也会办坏事。原料还是用了偏和正来说明这么一个原则的。它就偏就是偏坡的意思,正就是全面。他的意思就是做好事不能偏于一端而忘了全体。一旦忘了全体,忘了整体,那好心也会办坏事。
《了凡四训》:必须学会的安身立命之学-17偏与正:好心也会办坏事
这节课我们讨论第17个立命法则。好心也会办坏事。原料还是用了偏和正来说明这么一个原则的。它就偏就是偏坡的意思,正就是全面。他的意思就是做好事不能偏于一端而忘了全体。一旦忘了全体,忘了整体,那好心也会办坏事。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袁老樊也是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他讲的是有一个人叫吕文怡,他做过宰相,做宰相他辞职了,回到家乡就很受大家的尊重。但有一次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他家门口破口大骂,还砸东西。但是李文妤这个人修养很好,他也不生气,他就交代自己的仆人说不要和喝醉了的人计较,关上了家门不再理会。第二年,这个人就犯了死罪,被送进大牢。吕文义就很后悔,他说,假如当时我稍微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追究一下他的责任,小小的惩罚会让他戒掉大的过错。我当时只想自己心存厚道,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那远了,反正这个就是你看就好心办了坏事。
第二个例子,他说比如某某富豪有一年闹饥荒,穷人D白天就在街上抢夺那个粮食。那个富豪告状告到县衙门里面,县衙门也不予理会,穷人就更加肆无忌惮。这个富豪私下去找人把抢粮食的人抓起来羞辱责罚,终于平息了抢粮的这个风潮。假如没有这个富豪的行动,就会酿成很大的社会动L,这个就实际上是坏心办了坏事。
这个富豪他认为不安好心,但实际上是办了一件好事,客观上办了一件好事。所以袁老樊总结说,他说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所以你看袁了凡把扇定义为正,就正向的正,正面的正。把恶定义为偏,是有一定洞察力的。就是对于一件事情的道德判断,不能依靠一些教条,而是要衡量什么呢?衡量这件事情是不是顾及到了全体,顾及到了整个系统。假如仅仅顾及到某一面,那么就是偏向于恶的。
吕文宇,你看出于厚道,不计较醉汉的行为,把他放了却没有想到这样是在纵容他,实际上也是在害了他。就是你看顾及了自己的发心以及自己的名声,却没有顾及到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这样的行为是善中带一点恶。而那个富豪干的事情本身是一件坏事,但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好的社会效果,所以这样的行为是恶中带点善。
袁大樊讲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动机和效果不一定是一致的。就是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就仅仅有好的动机,仅仅有好心是不够的。就是我们在行善的时候要有整体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