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谜团-16“因人而异”的孔老师
我们继续来读论语,透过论语来认识孔子的人格。同时借由对于孔子人格的全面的掌握,我们可以对论语当中的这些字句有更深刻的体会。
读到的是论语先进篇第16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足。曰,然则师愈。子曰,过犹不及。这段是子贡问老师问什么呢?问的是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比较好?
读论语我们就知道这是很典型子宫会问的问题。子宫对于人际关系的好奇,而且非常的敏感。在孔门的弟子当中,这是没有人可以比的。所以他就想要知道其他这两个弟子,一个是纸张,一个是子夏老师比较欣赏谁。顺便他也就可以从老师的意见当中,应该要探测老师对自己,也就是供他自己的看法。而这种问题绝对不可能逃得过孔子这个老师的。
瑞妍马上就了解了子贡他背后的用心,所以孔子给他答案是什么呢?孔子说子张做事情常常做过头,这个子项常常做的不够,两个人各自有他缺点,但给了这样的答案,子贡还不满意,还要继续比。他觉得说老师说纸张过头,纸下太少,那多应该比少好吧。所以就追问了一句,说他这个意思是纸张比较好。于是孔子就讲的更明确一点,他说过犹不及,意思是做过头很做的不够。
同样不好意思,如果我们把它翻译出来,明确的探知孔子要跟子贡说什么。第一,你不要再老是用这种排名次的方式来看待这些同学了。干嘛一定要非得要在纸上跟子下当中谁一定要比谁好一点呢?这是一种非常僵化,看人跟评断人的方式。第二,像你们这种能力活动力比较强的学生,常常你们最大的问题,你们误会多做会比少做好。不对孔子来说,对这样一个了不起的老师来说,真正的标准叫做中或者是中,意味着就是要准确的恰到好处,做不到中,重过了头或者没有到,这是不做,这都有问题,需要改进。
再下来论语先进篇的第17章,既是富于周公而求也,维持剧烈而富一直。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里背景是这卤是周公的封地。封建之初,理论上卤就是周公的财产。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鲁的国政落入到了大夫季氏的家里,他们的手上这个祭祀的权利跟财富都远远超过了鲁国的国君。所以说祭祀属于周公孔子的弟子冉求,他是祭祀的家臣,他还帮助祭祀,向人民搜刮,让祭祀能够更加的富有。
为了这件事情,孔子发脾气了。孔子发脾气的方式是气的,宣布要把篮球逐出门墙。他对其他弟子说,这种人再也不会是我的门徒了,你们也不必认这种人,做你们的同门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