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谜团-12礼的核心是真感情
我们继续来读论语,透过论语认识孔子这个人,也透过对于孔子这个人的了解,来解读论语当中各种不同的与弟子的对话究竟意义是什么。例如说我们读到轮子雍也篇第十二章记录的是软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桦、冉有,也就是冉求。
对老师这样的告白跟感慨说,我不是听不进去老师你讲的道理,实在是能力不够,能力不够,我实现不了,我做不到。你知道孔子怎么回答他们?真正能力不够的人,他是走到一半,就因为能力不够他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只好放弃停下来。但你别骗我,你不是你现在还没走,就已经设定了自己只能走到那里,然后就不走了。然后对老师说的是用内在能力不足来辩护自己不够好的外在表现,但老师回应他的是以内在的感受跟动机作为标准来批判他。老师真正在意的不是你表现到底有多好,而是你内在有多强烈的动机,你想要做的更好。老师责怪冉有的是他缺乏足够的动机,他没有愿意去试试看自己能力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在没有去世的情况底下,就先说我能力不足,能力不足的说法就变成了借口。
孔子那么要讲究动机,那么在意动机,的的确确他是个唯心主义者,他则求于然,有的就是诛心之论,意思是说那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你不够有强烈的动机,讲的是内在而不是外在的。我们当然都可以质疑。孔子说,那你怎么知道燃油心里面在想什么?他给自己什么样的目标,不管他做到多少,做的如何,你不是去检验,不是去评量他做到了多少,他做的如何,你确实要在那里管说他到底有多努力,他够不够努力。这种看法很主观的这种看法的确很主观,但这一份主观却正是孔子思想不可或缺的因素。
孔子就是靠着他非常丰沛而且敏锐的共感的能力,所以他传递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要我们认真诚实的面对自己,比在外表有些什么样表现要给别人看,去说服别人要更重要。更重要在于你自己究竟怎么看待自己,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自己内在的标准以及内在的态度。孔子凭什么这样教?靠的就是他能够一眼看出冉有究竟是利益不足,也还是画,也就是先设定了自己的限度,这中间的内在差距,这是孔子作为一个老师非常了不起的一种独特的能力。也是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作为一个对的老师,称职的老师,我们应该修养自己具备的一种能力。
再举个例子来说。论语子罕篇第19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无职业。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对一座山这么浩大的工程做到只剩下一筐土,可是若是你停了不对,那筐土也就停了。
同样对一座山,尽管只是在平地上堆了第一筐土,但是开始堆也就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