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学科学-02无脊椎生物是怎么演变的——北京自然博物馆(下)
上期节目我们系统的学习了植物的进化过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动物的进化史。
众所周知,人类是一种高级的动物,我们之所以高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有己追。脊椎是一个桥梁,它上接大脑,下接四肢,其中密布着错综复杂的神经网,这些神经控制着人的一举一动。而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没有脊椎,甚至体内连基本的骨架都没有,我们统称这一类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其包含的物种也异常丰富,大到3米长的直角石,小到几厘米的三叶虫,都属于无脊椎综。而这些珍贵的动物化石,现如今都安静的躺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无脊椎动物新闻。那么无脊椎动物是怎么出现和发展?这些看似低级的生物是怎样影响当今的生物界的呢?按照物种划分的话,无脊椎动物可以被分为原生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十多个大类。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体内没有脊椎以及完整的内骨骼。
无脊椎动物占据了当今世界动物总量的95%,如此庞大的数量背后有着无数的未解之谜。例如著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根据现有的资料,最早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产生于寒武纪,从这一时期开始,在短暂的几百万年里,绝大多数的无脊椎动物突然出现了在了地球上。他们是怎么来的?每个个体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进化关系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科学家们在努力探索的。
我们以结构最简单的原生动物为例,原生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低级、最原始的一类生物,在中学课本上经常出现的草履虫就是原生生物的代表,同时很多寄生虫也属于原生生物。原生生物结构简单,他们身体内的组织仅仅够维持正常的运动、呼吸、进食、排泄和繁殖等动作。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简单的生物也是完整的个体,因为他们有完整的循环系统和繁殖系统。以草履虫为例,他靠自己的鞭毛移动,鞭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细长的尾巴,通过摆动带着身体移动。他们通过吞噬有机物来为自己提供能量,最后再通过分裂的方法产生后代。
可能有人会问,草履虫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至今这是大家热议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无脊椎动物是有明确的进化轨迹的,例如三叶虫。三叶虫是无脊椎动物里重要的成员,因其背甲是两条背沟,纵向分成了大致相等的三片,因此而得名。三叶虫是最早被发现的无脊椎动物之一,但是它的结构可比草履虫复杂多了。在三叶虫的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针对环境做出的一些进化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