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十个侧面-03帝王丨魏徵这些谏官为何有那么多意见?
上一节我们讲到的故事看起来都是皇帝个人的事儿。下面介绍一个纳谏的事儿,讨论的是国家的事儿。
这是贞观元年的一件事,中书省的长官叫中书令。贞观元年的时候,是冯德仪担任中书令。封德彝跟唐太宗讨论一个问题,现在军队不服使用兵员太少,站岗放哨的人都不够用,这是个问题。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封之意就出一个建议,可以扩大兵源。
唐朝的制度规定,成年男子才能当兵,而成年是20岁的意思。唐朝有法律规定,始生为黄,四岁为小,16岁为中,20为丁,六十为老,60岁的时候都要退休,特别是当兵的,一定是要专业的。中南就是16岁到19岁,他要服兵役,不是一个完整的劳力,他是半个劳力,也可以干一点活,看看仓库,看看门什么的,但是不能服权益。于是冯德一给唐太宗建议,必须扩大兵源。兵源从哪扩呢?现在20岁都当兵了,你在哪去扩大兵源呢?老人是不行的,所以才建议从中南扩兵。唐太宗也没别的办法,只好扩大兵源。
那好吧,你照,中书省就以皇帝的名义写了诏书,唐朝实行三省制,三省制指的是尚书省,相当于中央,是一个行政最高机构负责执行的。尚书省下边分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部长叫尚书,一共有六个部。尚书省的长官叫左右仆业,他领导了六个部,每个部下边还有四个司,一共是24个司,这是尚书省。另外还有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命令,再有就是门下省负责审核皇帝的命令。中书省、门下省都通过了,最新命令才会下发到尚书省去执行。
皇帝点头了,封德彝开始起草皇帝的命令,内容无外就是因为兵不够多,现在决定扩大兵源,所以16岁以上的中南都可以当兵。诏书起草完毕并不能执行关键的三省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新起草的皇帝命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于是这个最新命令就从中书省送到门下省。门下省当时魏征还不是最高负责人,但是他正好是个值班人,值班的人就管这些事儿。魏征一看这个新的招数,一看不合适,马上大笔一挥,提出几个理由驳回。这个叫什么呢?这就叫封柏。
中书省的最新皇帝命令到门下省通过了,那就下发到尚书省去执行。门下省不同意,他可以提出不同意的理由,这个就叫封驳反还回去。魏征的理由就是两条,第一,法律规定很清楚,就是20岁才能当兵。你现在新的命令违背法律,不可以。第二,为什么法律原来规定中南不当兵?因为宗南还在长身体,他不能承担那么重的兵役,所以不合适。两条意见驳回,必须研究门下省的意见,中书省要修改自己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