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兴亡中国史-09儒冠不误身: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今天我要讲儒冠不生。大家一定知道杜甫的有两句诗,纨袴不饿死,儒冠多勿生。那纨绔子弟反而饿不死,但是戴的事情都送了帽子,被他耽误了。事实真是这样吗?耽误人生的到底是这顶读书人的帽子设定如官,还是你自己呢?
千秋兴亡中国史-09儒冠不误身: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今天我要讲儒冠不生。大家一定知道杜甫的有两句诗,纨袴不饿死,儒冠多勿生。那纨绔子弟反而饿不死,但是戴的事情都送了帽子,被他耽误了。事实真是这样吗?耽误人生的到底是这顶读书人的帽子设定如官,还是你自己呢?
那我们看看秦汉之际的这个历史人物,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秦汉时期是个乱世,乱世当然主要有五人。你看当时那时候显赫人物都是五人。韩信小军官出身,这个强盗没有无行吗?对吧?
那文人文人里面最吃香的是谋士,比张良、陈平。陈平义也是如此,他好读书,但是能够出奇迹。谋士比范增70岁,平时一直在家好奇计,也能够想出阴谋诡计来。第二类人物是辨识这些人纵横穿梭,这诸侯各将领中间纵横比拟,翻云覆雨,他们的往往不是说死者,就是说一个利用他们的辩才,达到主人某种目的,为主人效劳。
第三种是文人中间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人。因为你维持日常的行政安定后方征调士兵对吧?筹集和运输粮食物资,这个也都要像人,比如说萧何,但更多的是一些无病史幕后做这些事的史书而言。实际上每个竞争的各方面都有这样的人,刘邦有萧逸,有韩信,当了这个大将王也应该有这些人。这三类。真正的读书人,如果不是有这三方本领,人在战乱的时候的确他们没有用武之地。而且作为竞争者,作为统治者,像刘邦,他一向是轻视儒生的,刘邦曾经把读书人帽子拿来当夜壶,当尿壶、小便,不仅不重视还侮辱他们。所以那些儒生如果想得到刘邦的重视,那么就要不能够打着儒生的牌子。
比如礼记我上次提到过,对吧?他本身是个读书人,但是家里穷落魄,穷到连日子都没有过,那么他要去见刘邦,想投奔刘邦。你如果说自己是读书人,可能见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他让同乡去通报,说我这个同乡立身了六十多岁,身材不适,别人说他狂,他自己说不狂。像这样引起刘邦主业,刘邦还是不理财产。
他去刘邦那天,刘邦就问手下的来的何人呢?首先跟他汇报,样子看起来像个大如穿着儒生的服装,头上戴一顶高山冠。刘邦去了跟我回去,他我正忙着打天下,没有闲工夫见儒生。结果他不带你通报,自己重新去了,睁着眼睛大骂,滚进去告诉沛公我是羔羊九头不什么如生。见了刘邦也不败,就跟他作为施个礼,然后就质问他,你坐下是想帮秦朝建国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