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角下的中国史-32杯酒释兵权与丕平献土
前面几讲我们对比过中西方对待权力的不同态度。今天这一讲我们来聊一聊中外获得权利的两种不同方式。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法兰克王国的批评线图,就是两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公元959年7月27日,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在汴京开封是世,留下了六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周恭帝一年以后,后周朝廷接到消息称,契丹人的骑兵和北汉军队联合在了一起,并向开封杀来。此时小皇帝才七岁,根本无法做出决策,大臣们乱作一团,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辅佐小皇帝的宰相范志和王普拍板,决定让禁军统帅赵匡胤率领部队向北进发,抵抗敌人的进发。赵匡胤领命之后,率领大军离开了京城赶赴前线。
当天晚上,后周军队在离开封20里地的陈桥驿站驻扎休息,士兵们正在呼呼大睡,而将领们却私下里聚集在一起,似乎在密谋着什么事情。他们一致认为当今天子岁数太小,恐怕不适合当皇帝,与其为他卖命,倒不如把赵匡胤扶上皇位,事成之后啊,大家都是开国功臣,荣华富贵还是应有尽有啊。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将领们的支持,他们冲进赵匡胤睡觉的客房,将一件匆忙赶制好的黄袍披到了他的身上。H色在古代那是专门为皇室准备的颜色啊,只有皇帝和他的家人才能够穿H色的衣服。普通人这么穿就意味着他想要当皇帝,这可是要杀头的大罪。赵匡胤虽然位高权重,还深受部下的拥戴,但是他和后周皇室并无血缘关系,自然没有资格穿黄袍,于是,赵匡胤坚决表示不接受黄袍,他将黄袍脱下来扔在地上,将领们捡起黄袍再次披在他的身上,如此往来足有三个回合,最终迫于无奈,赵匡胤才答应当这个皇帝。
说到这里,要插播一下,我们刚才说的赵匡胤的反应,是历史书版本。有很多人认为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个赵匡胤很可能不是真的不想当皇帝,只是假意推辞做做样子。不过他也算仁至义尽了,他向将领们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不得伤害小皇帝和后周皇室的其他成员。第二,全军将士都不能抢J开封城的百姓。对于赵匡胤的条件,所有人全部应允。
这样已经称帝的赵匡胤领兵回到了开封城,后周朝廷对他的兵变非常的震惊,但是又害怕他手中的军队,只得顺从赵匡胤的要求,乖乖的交出了皇位。就这样赵匡胤就从一位禁军统帅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由于他之前的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宋国的统治范围,所以赵匡胤就借用古代的国号宋作为自己王朝的国号。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皇帝轮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