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说起的近代史-10G命者的大工厂
在民间投资大热的同时,国营事业也屡有重大突破。在这期间,一直在实业一线操盘的盛宣怀成了最耀眼的人物,他所经手的项目几乎全部关乎国脉。
1896年5月,盛宣怀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召去,接手当时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张相帅的官办官办实在撑不下去了,一开始他想到的是交给杨商承办,这当然又是一种典型的官家思维。盛宣怀得悉后,再三去电请缨立臣铁证属阳生力大,流弊一远属华生利小收益亿元。最后,香帅被说动了。
盛宣怀接手铁厂后,当即邀请郑观应担任总办。郑观应与盛宣怀互相欣赏,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他们是当时最杰出的实业家,在胸怀抱负、思想高度、战略眼光和经营能力上可谓一时瑜亮。不过,他们在官督商办的理念上却格格不入,正官应信仰民本主义,对官商体制从来深有不满。十多年前,唐廷枢、徐润在招商局的下场更是寒透了他的心,可是他对盛宣怀又有知遇之心,也很想借盛宣怀的官府背景和强势力量振兴国家实业,这种矛盾心态纠缠了他的一生。对于接管汉阳铁厂,他曾十分犹豫,最后决定义务出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总理汉阳铁厂,当时声明系当义务,不领薪水,不过欲为整顿以救危局而为知己耳。
郑观应虽然不领薪水,办起事来却是当仁不让。他一上任后就宣布招募明股,充足股本。同时,他将化铁炉改建在了铁矿产地大冶,大大降低了铁砂长途运输的成本。接着,在生产改进上,他提出觅焦炭、寻人才是拯救铁厂的两大当务之急。
汉阳铁的问题是价高质差,英美工厂的生铁每吨生产成本十五两,汉阳厂需25两,而其关键就在于原材料焦炭的紧缺以及提炼技术落后。为了解决焦炭问题,他派人在较近的江西、湖南等地勘探煤矿,最终选定用最近的萍乡焦煤自行设局买煤炼焦。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他还建成由萍乡到湘潭、株洲、180里的铁路。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后,他对炼铁技术再做创新,聘用高水平的英国工程师,还专设学堂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双管齐下,仅仅一年,汉阳铁厂的生产很快起死回生。在他的战略调整下,仅冶萍、汉阳、大冶和萍乡形成了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体,在中国工业史上地位显赫。
在郑观应十分利落的解决了资本不足、焦炭价高以及质量低劣等诸多难题后,接下来就该盛宣怀出手了,他要解决的是产品的销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