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宋词-14词人李清照的思论风骨|词别是一家(二)
今天我们接着来分享辞别是一家的问题。上回我们说到李清照,对于北宋的不少名家都提出了他的独立的看法,批评居多,甚至于对于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大词人,他也要一笔魔导,他是如何的去批评这些大词人等等。
细说宋词-14词人李清照的思论风骨|词别是一家(二)
今天我们接着来分享辞别是一家的问题。上回我们说到李清照,对于北宋的不少名家都提出了他的独立的看法,批评居多,甚至于对于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大词人,他也要一笔魔导,他是如何的去批评这些大词人等等。
李清照说晏殊啊,欧阳修啊,苏轼啊这些人,他们的学问是特别的了得的,让这些学问特别了得的人去写几首小的歌词,照道理来讲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仿佛就像是从大海里面舀上一瓢水一样。因为他们的学问积累是非常的精深的,去写那么篇幅短小的歌词难道不容易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李清照说,这些人所写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不是曲子,只不过是剧斗,也就是标点符号不整齐的诗罢了。而且这些人写的词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符合音律的要求,为什么呢?旅行照有他的解释,他说因为诗和文章你只要讲平仄就可以了。诗文是用来吟诵的,吟诵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音高,没有特别固定的旋律,诵它是相对非常自由的一种读书腔。
比如说大学的第一章,这是儒家的一个著名的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通常古代的读书人是用诵的方法去念,他就这样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送而诗,尤其是唐代产生的新的诗体近体诗,它是用赢的方式来演绎他的声音之美。
怎么去吟呢?古人人为的规定,平声字、阴平、阳平是长音节。这层纸上声、去声、入声是短音节。比方说大家很熟悉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又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不落依山尽,不日白日两个入生字,依山两个平生子,静去生字,所以第一句就是仄仄平平仄,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这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实际上是平平平仄仄变过来的,第四句更上一层楼,这仄仄平平如何去赢他呢?不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又穷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只要符合平身字在两个节拍,自身字占一个节拍,符合这样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可以了。
可是唱曲的歌词却不能这样简单,李清照说歌词分为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什么是五音呢?五音是从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分为唇齿牙、喉舌五音。比方说谢谢古音就念CS也他就是一个在唇齿之间发音的字,这在歌唱的时候就非常的重要。又分五声,五声是宫商角,子羽,也就是说每一首词它有它的固定的旋律,又分六律。什么是六绿呢?就是每一首词他有属于他自己的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