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读-20《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充满才气的战争动员令
上一讲齐桓公伐楚,咱们一起领略了春秋时代的外交battle。犀利的言辞在大国博弈的决斗场上,跟长枪利刃、兵马军队一样,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古文观止》选读-20《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充满才气的战争动员令
上一讲齐桓公伐楚,咱们一起领略了春秋时代的外交battle。犀利的言辞在大国博弈的决斗场上,跟长枪利刃、兵马军队一样,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今天咱们再来读一篇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古文,唐朝骆宾王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文章到底有多厉害呢?当年骆宾王跟一群反对武则天大权独揽的大臣被贬出都城长安,大家伙一肚子怨气,在贬官半道上的扬州凑到了一起喝酒发牢骚。这群官场失意的倒霉蛋当中,有一个人叫徐敬业。他是一个著名的将三代爷爷是曾经跟着唐太宗荡平天下的一代名将徐世纪。他胆子大,拉着大伙准备造F,可造F得有军队才行,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光凭一腔怨气造什么反,因此大才子骆宾王才写了这篇著名的讨武曌檄,登高一呼,为徐敬业招兵买马。这篇课文一共才440多字,但是就靠着骆宾王的文采,光杆司令徐敬业凭空拉起了一支十多万人的部队,平均一算,一个字能抵上300个兵啊,一篇雄文胜似十万精兵。
骆宾王,你一定知道这个名字,咱们中国小朋友学唐诗第一首会背的诗啊,大概就是骆宾王小时候写的鹅鹅鹅。骆宾王从小是神童,后来跟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这可是将来语文课和文学史上必备的考点啊。
好,这些背景知识不多说,先说一说关键的知识。为什么骆宾王大笔一挥就能招来十万大军呢?这首先就跟文章体裁有关系。习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文章题材,有些人看题目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以为习文是讨伐某个人之前先把他臭骂一顿,这可不对啊。
习这个东西大概最早是出现在秦汉时期,它是一种写在特定尺寸木板上的军事文书。它可不是光用来骂人的,而是古代紧急动员征兵的命令。古代没有发明纸张,以前大都是用竹简和木片来写字。打仗的时候传递命令都要注意保密,所以一般的军事文书都是把两张木板写了字的一面夹在一起,然捆上绳子,打上风衣,盖上印章。如果收到命令的人发现加印章的风衣裂开了,就说明有人拆开了绳子,偷看过秘密。但洗衣这种文书就很特别,为了紧急征集军队这个文书不用加密,使者手里就亮着这份公开的命令,快马加鞭到各地去征兵。
现在中国邮政的标志用的就是古代的一幅使者去传习征兵的画。你看这画上画的马撒开四蹄狂奔,这可是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了。拿着檄文的使者们四处出击,飞驰过一个个城池,一座座军营。就好比现在网络热点的病毒式传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