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千古文章-15b结语:为什么说汪曾祺有古人风韵?《职业》
这一次我们来讲千古文章,最后一讲里,我想跟你讲讲汪曾祺的职业。讲这篇文章为的是证明一件事儿,古人文章的风韵仍然能以白话的形式存在,仍然在塑造着我们的情感。汪曾祺也是当代作家里少有的能和古人的文气直接贯通的人职业。这篇文章的情节是很平淡的,可以说是没有情节。
精读千古文章-15b结语:为什么说汪曾祺有古人风韵?《职业》
这一次我们来讲千古文章,最后一讲里,我想跟你讲讲汪曾祺的职业。讲这篇文章为的是证明一件事儿,古人文章的风韵仍然能以白话的形式存在,仍然在塑造着我们的情感。汪曾祺也是当代作家里少有的能和古人的文气直接贯通的人职业。这篇文章的情节是很平淡的,可以说是没有情节。
汪曾祺的作品经常是小说、散文和随笔不分,这也是他有意为之,来自中国文学的笔记传统,所以我也把它放在了自己千古文章的选片序列里。文章也很短,只有两千多个字,很容易就被读者和评论家忽略掉了。但汪曾祺自己说,这是他所有小说里最满意的一篇,40年里重写了好几遍,小说开头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写上世纪40年代昆明的市井风情,具体就是一条街上的吆喝叫卖声。有个中年女人收旧衣烂衫,嗓子很脆,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有一些苗族少女在卖杨梅,卖玉麦粑粑,他们都戴一个绣花的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黄昏以后直至深夜,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的臭虫药。为什么要把这些普通的的场景写的这么细呢?这在写作类型里叫市井小说,类似风情画,也是一种古代文学传统。
汪曾祺最喜欢的一句宋代人的诗是,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就是说世俗生活很感人,包含着人的生命,应该仔细的去观察和感悟他的理。那些散文写各地美食,写家乡风俗,都有这样一种情绪在里面。具体到一篇小说里,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那就得先走进他的生活环境。
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汪曾祺和我们之前讲的古人风格也是一致的。前面说的感怀、含蓄、寄情,都是把情感控制住,让你平静的看一个局部,一个细节,自己去回味背后的东西,拿自己的经历去对照。你注意到了吧?他形容老人的叫卖是悲凉的。方增祺在这篇文章里还写到了一个卖贵州板桥画风丹的人,他是这么说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画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个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人买过他的画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吧,写得平淡悠远,又让人惆怅。
因为传统修养深厚,汪曾祺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还经常被看成是道家庄子门徒,但我觉得这两个说法并不准确,汪曾祺并不超然物外,也没有士大夫那种居高临下,要为生民立命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