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千古文章-06b归隐:文人真的想回乡种田吗?《归去来兮辞》
这一次我们说千古文章这一讲,我通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跟你聊归隐。
归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主题。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理想就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退归林下回家种田。就连最勤奋的雍正皇帝,也要让人把他画成山野隐居的样子。今天的逃离北上广和讲田园生活的短视频也是一种归隐梦。虽然做这个梦的人在乡下没有半亩闲田,也并没有体验过农业生产的艰难。我们把归隐还原回去,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经过层层包装的文化情感,这种文化情感是在漫长的时光中塑形的,而它的一个主要源头就是陶渊明这篇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生活在Z治动荡的东晋末年,自幼家境贫寒,他才29岁时才出来做官。有一派学者认为,陶渊明曾经也很想有一番Z治作为,他最崇敬的人物是自己的曾祖父、东晋名将陶侃。陶渊明做过江州祭酒,给枭雄桓玄当过使者,还为后来取代东晋的刘裕做过参军,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加起来也就三四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41岁,只做了80天的彭泽县令就辞官归隐了,留下了那段不愿意拜见都督而辞官的典故和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同时还写下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归隐在陶渊明这里的确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文章开头就毫不掩饰地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四季,所以除了做官,没什么别的谋生办法。他早年当官就是为了奉养母亲。他还写过一首叫泽子的诗说,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他的五个儿子都不大成器,家庭负担挺重。他说,我叔叔看他贫苦,帮我谋了这个差事。我觉得彭泽离我家不远,除了能存钱度日,还可以在公田里种些高粱来酿酒喝。可是到任不久,又产生了回家的想法,因为觉得本性还是喜好自然,这是不该勉强的。
陶渊明的文章看起来平淡的像白话,却暗藏着哲理。比如他接下来说自己是常同人事,皆口腹自役,表面上是说自己为了吃口饭在奴役自己,但这里的字义和后面讲的欣慰形意都是思想命题。在生命选择里,哪些是出于本质的自由,哪些是自我奴役,陶渊明是经过深入思考的。他接着说,这次我本来是想看到这茬庄稼成熟,但还是收拾行装连夜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