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纲要-40结语:为什么要以“增长”作为线索理解历史?
不知不觉我们的这门课来到最后一讲,现代史纲也就要跟你说再见了。作为这门课的总结,今天这一讲我想跟你聊一聊,我为什么要用正增长思维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纲要-40结语:为什么要以“增长”作为线索理解历史?
不知不觉我们的这门课来到最后一讲,现代史纲也就要跟你说再见了。作为这门课的总结,今天这一讲我想跟你聊一聊,我为什么要用正增长思维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
首先我来谈谈为什么要重新审视。我非常喜欢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取得进展,往往不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新的史料,而是因为我们用跟过去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其实仔细想一想,人类历史上有名的思想G命,基本上同时也是历史哲学的G命。比如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他一辈子述而不作,但是唯一修订过一本书就是记载鲁国历史的书春秋。孔子修订史书,其实就是用自己的历史哲学眼光对历史人物做评价,彰显他的价值观。圣经也是一样,这本基督教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有大量历史内容,比如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比如历代志中大卫、所罗门及犹大王国的故事等等,这些历史其实在其他民族的史料中也有记载。如果你去对比就会发现,用一神教的观点跟非一神教的观点来解析这些历史非常不一样。
再比如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其实也是重塑历史的G命。在启蒙运动之前,人们理解历史的最主要线索是教会。因为在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早期中世纪陷入黑暗阶段,城市陷落,文化断代,技术被遗忘,很多人已经不会识字了,更不用说写书。当时能够读书识字甚至写历史的只有教士。教士不会觉得某个地方的传统习俗最重要,他们会觉得宗教最重要,教会的规矩最重要,所以他们书写的历史完全是围绕教会来写的。比如有一部记录英国早期历史的著作,就叫英格兰教会史。
而启蒙时代起,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反对教会,提倡人性解放。他们同时也从事书写历史的工作,通过对一片土地上风土人情的挖掘和理解,来彰显这个地方人的精神。这就不是教会史,而是民族史。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民族认同和民族国家的观念。
注意,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用不同的线索来梳理历史,并不代表这些角度之间有优劣之别。孔子的角度一定对吗?耶稣的角度一定对吗?启蒙运动看待历史的角度一定比教会看待历史的角度好吗?这些答案其实取决于我们的立场。如果我们是虔诚的信徒,那我们肯定会觉得伏尔泰这些人是大逆不道的出生。但如果我们是一些普通人,我们想从教会的重负之下解脱出来,想自由思考,想换换脑子,不再过禁欲的生活,那么伏尔泰的历史观恐怕就对我们来说更有价值,而我要重新审视历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