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24孩子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是自私吗?
在我们中国的哲学领域,对人性会有两种基本观点,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好像这两种说法在我们生活当中都可以找到证据,特别是在孩子身上。
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是纯洁无私的,他们不会对你撒谎,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他们会很执着的喜欢一个人或者某样东西。但有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只顾自己,把喜欢的东西紧紧的抓在手上,不愿意分享,看到别人痛苦也无法体会。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的本性到底是无私还是自私的呢?其实孩子既谈不上是自私,也谈不上无私。因为年龄越小,儿童越没有办法把我和你、人或物区分开来。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词来形容孩子的这个特点,自我中心习惯上在以自己为中心的角度考虑问题。皮亚杰说这是儿童的基本思维特点,但和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来说,孩子们的自我中心是非常有意义的。你们想,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如果开始就博爱,关注外界,体会别人的感受,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孩子生存的几率会大大的降低。因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孩子,只有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关注在自己的需求满足上,以及为自己争取资源,才能够有更大的机会活下来。所以自我中心是生物进化留给每一个人的基本技能。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个孩子会越来越强大,他们可能要和更多的人交往,处理更复杂的问题。这个时候自我中心的思维将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所以孩子的心理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的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他将会变得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思维也越来越灵活,能够体会爸爸妈妈的情感,逐渐也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你看到这种情景,也意味着孩子的自我中心一点点从身上剥离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剥离的过程有多长呢?什么时候才可以期待孩子能够理解别人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孩子要完全的去自我中心,需要经历四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0到2岁,刚出生的宝宝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外界区分下来,所以他们看到摸到任何东西都会觉得是世界的唯一,也是被他们主宰的。他们觉得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不过这种完全自我出行的阶段非常短,只要到了4到7个月,婴儿就会很快的认识到自己和外部的环境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