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20世纪中国小说-14商人妇
分离的时候,女人20岁等了十年就去了新加坡千里寻夫。男人那么多年还千里寻夫,现在想想很不可思议。但没想到这个林荫桥把女主人公卖去印度,不仅不负责,还要赚一笔。今天的说法这是极品渣男人生,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瞬间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20世纪中国小说。我是徐子,我是集中国小说。今天第十八期,我们要暂时离开鲁迅,开始读同一时期一些其他小说家的作品,包括创作社的郁达夫,文学研究会的叶圣陶、许地山、冰心,还有林淑华、冰凌女作家的作品。这个五四新文学在20年代刚刚起步,今天回头看,那是一个难得的青春浪漫岁月。20年代是百年中国文学中最自由的一个青春期,盼那个时代有最多元的、最宽松的Z治文化气氛,有最丰富的文学流派风格同时并存创作之外,还有最开放帅、不怕得罪人的文学批评。虽然那个时候的作家都是皱紧眉头,郁闷痛苦,他们一点都不会知道自己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在青春浪漫的幸福期,他们只觉得彷徨痛苦。彷徨痛苦正是他们青春期的标志。
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它其实不太容易的,至少有四个条件。第一要有几个风格相近的作家,有一些作品。第二,这些人的文学观念还要比较接近。第三,他们要有自己的圣地,还要期刊出版社。第四,最好还有自己的批评家声援自己,这一派的作家要好,然后就要批判别人,挑起比赛。
80年代的文学流派,当然最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了,其他还有雨丝、星月、浅草城中、现代评论等等。还有的流派前后期都很不一样,比如创造社,有的作家本人就跨了几个流派。比方说周作人文学研究会,是1921年1月4号在北京成立,它的发起人有郑振铎。郑振铎是我手头有一套他的20年代的文学大纲,是许杰先生送我的。这是书已经非常残破了,但是我一直认真的保留,因为这是我当年的启蒙读物,郑振铎、叶圣陶、周作人、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少宇、孙福元、徐世言、朱熹祖和蒋百里这些人D部分都在北京。大部分的大学老师,他们有作品、有口号、有批评,就缺一样没有期刊。所以就邀请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加入12个人。
除了后来中国作家协会以外,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规模最大的文学团体就是文学研究会了。如果说鲁迅和创造社是留日派,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他们是英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