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11爱与边界:母爱就是得体的退出
前面两节课程我们分别点出了养育孩子中的误区,分别是规则教育的误区和爱的误区。同时我们也针对这些误区给了5种解决方法。那么今天的这节课主要想和大家聊一聊在心理学中关于培养孩子自主独立的一些理念。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概念叫脚手架效应。什么是脚手架呢?大家可能都见过,可以解释为施工现场为了方便工人操作和解决运输物料的问题而搭设的各种支架。这种支架在正在施工的现场会经常见到。不过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养育孩子其实也是一个漫长的长达十几年的施工现场。从孩子小的时候,你想就相当于是在打地基,这个时候要注意的是对孩子的规则教育,更要避免对孩子产生爱的误解。稍微长大一些,相当于是建造承重墙跟各种建构架构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要注重打造良性的互动关系,再大一些就要开始粉饰效应了。
对养育孩子来说,我们就更喜欢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别人家的孩子。这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是带引号的,建造大楼是一定需要各种方便施工的脚手架的。那么教育,其实就是给孩子搭建一个成长的脚手架。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脚手架的一个过程,而作为父母成为孩子脚手架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一个施工的脚手架生来就是为了工人方便作业,提供稳定的支持,保障工人的安全。一个完整的成长脚手架其实就是在人力范围内,用大人稳定的支撑来确保孩子的成长,确保大人跟孩子一起快乐的终身成长。
好了,分析完脚手架这个概念,我们就进入到关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方法分享。在我的心理咨询生涯中,会遇到很多家长来抱怨孩子的各种问题。是在孩子的不自主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低年龄的家长说孩子太粘着自己,什么时候能自己独立完成好多好多事儿该多好。另一类其实是说的是孩子学习自主的问题,这孩子不爱学习或者玩手机怎么办?而这些其实都跟心理学中亲子关系的边界有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解决亲子关系边界这个问题上,我们先来讲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亲子关系边界的问题呢?我们要先讲到动力问题了。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他要主动的完成一件事儿,不管是生活上的自理,还是学习上的自主,都需要有两个动机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就是让孩子主动的去做事情,让他自发的爱上做事情本身的乐趣。第二个外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