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心理学解读社会现象-52移情:人类有纯粹的利他行为吗?
2005年的9月23日,白方礼老人在天津去世,享年93岁。白方礼老人一身清贫,自己省吃俭用,但却用自己20年蹬三轮车所积攒下来的三十多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
用社会心理学解读社会现象-52移情:人类有纯粹的利他行为吗?
2005年的9月23日,白方礼老人在天津去世,享年93岁。白方礼老人一身清贫,自己省吃俭用,但却用自己20年蹬三轮车所积攒下来的三十多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
2008年的5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谭秋千老师正在教室上课时,汶川大地震突然爆发。尽管大家奋力逃脱,但还是有四位学生已经没有办法冲出去了。谭老师立即用他自己的身体护住这四个学生。等到救援人员赶到挖开废墟的时候,才发现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紧紧的护住了讲台的那个缺口,把四个学生塞进了讲台里面。直到救援人员施救的时候,他的双臂还是紧紧的抱着那个奖牌,怎么也掰不开。
类似这样感动灵魂的事迹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呢,也常常遇到一些让我们温暖的事情,比如无私的照顾流浪的老人和孩子,不求任何回报的做义工、社区服务等等。虽然这些事情都很小,听上去也未必催人泪下出其心灵,但本质上,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无私帮助他人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利他行为。我们将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好处的自愿行为都称之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或是以此为代表的利他主义,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因为一提到他,总会伴随着一些充满好奇的疑问,纯粹的利他真的存在吗?利他主义会不会本质上还是利己主义呢?
进化心理学从种族繁衍的视角认为,自私的人才能在进化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所以我们对他人的无私最终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比如一个母亲照顾他的孩子,甚至在意外发生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这个孩子,这听起来是一种非常无私的爱,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孩子身上有着母亲一半的基因,所以可以说他其实通过保护孩子来维持他自己基因的传承与延续,即使这些基因存在于不同的个体体内。因此,精华心理学认为,这种照顾血缘亲属的现象虽然是一种利他行为,但好像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所以被称之为血缘性利他主义。
然而,我还是觉得进化性学的观点似乎太冷酷了一点。事实上,我们从谭千秋老师和白方礼老人的身上,却看到了一种纯粹的利他行为,他们与受到帮助的孩子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更谈不上基因的传递,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所能给予这世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