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24知行合一:叶公好龙带来的省思
今天的心理课要和大家再来谈谈态度跟行为间的认知失调问题。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经常被视为互为表里。行为是表,是外面可见的部分。态度是底,是内心难以见到的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24知行合一:叶公好龙带来的省思
今天的心理课要和大家再来谈谈态度跟行为间的认知失调问题。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经常被视为互为表里。行为是表,是外面可见的部分。态度是底,是内心难以见到的部分。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歌颂所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但所谓理想就表示能达到这个完美境界的人并不多,多数人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之间通常有很大的落差。要如何去分辨并进而减少这种落差,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
首先我们从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成语叶公好龙谈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出自汉朝刘向的新序杂事篇。他是在说春秋时代有一位叶公非常喜欢龙,而且到了爱龙成痴的程度。他身上所佩戴的弓箭,弓箭还有凿刀等等,都有龙纹的雕饰,家里的梁柱门窗上面也都雕刻着龙。
上届的这个天龙听说人间居然有这么喜欢龙的人,就决定下来拜访。有一天天龙就真的降临到叶公的家,他将头伸进窗户里面探望,尾巴则伸到堂屋里面。叶公一看见真的龙出现了,竟然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这个叶公表面上喜欢龙,但实际上却不喜欢浓,表现出吓得半死的模样来。后人就以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叶公虽然在行为上有很多他喜欢龙的表现,会让旁观者认为他在观念态度上当然也是喜万隆的,而他自己显然也是自以为真。但是当真正的龙出现,真正的考验来临的时候,他却表现出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行为。他的态度和行为一下子出现了严重的落差,而让人怀疑他对龙真正的态度到底是什么。还有那些好龙的行为是否都只是虚假浮夸的表现呢?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叶公因此就陷入了严重的认知失调困境。
理论上来说,观念态度是行为的先导,所谓成渝中形于外。一个人对某人某事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应该会决定跟他相关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经常用问卷的方式来调查某一群人的Z治、金钱、消费行为、道德或者性态度,并用这些资料来预测他们可能的行为反应。但事实上,态度跟行为间的相关性非常薄弱。譬如一个男人对女权运动的态度,跟他对妻子、女儿、女同事的行为之间可以说关系不大。一个人对欺骗所抱持的态度也无法预测他是否会欺骗,欺骗他人,以及欺骗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大家所说的话只是一种态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