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学家学思考-23绕远路不一定是坏事
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前,我先给你做一个复习小抽查。你还记不记得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从哪位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复利思维?给你们5秒钟的时间回忆,54321。
好,时间到。想起来了吗?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王乃彦爷爷。其实王乃彦爷爷的老师王淦昌院士,也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两弹一星元勋。我给你找到了他的照片,你可以看看他的样子。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科学家思维就出自这两位王院士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聚变研究处于国际科技研究前沿,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因为聚变能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如果将地球上丰富的海水资源加以利用,那么人类就不用为了能源而发愁了。王淦昌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聚变领域的发展趋势,于是他决定从核试验工作转为聚变研究。可我国此时不仅缺乏相关技术,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对于聚变领域的研究可以说一片空白,王淦昌几乎要从零开始。但王淦昌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缺人才那就去动员,他打算亲自组建一个团队。于是1978年王淦昌调回原子能院后,在学术报告厅就聚变能的发展方向做了一次次动员报告。当时的报告厅里简直是人山人海。
听了王淦昌精彩的报告后,大家纷纷踊跃上前,想要报名加入王淦昌院士的团队。王淦昌与这些候选人们一个个谈话,最终选定了18个人组成了聚变研究小组。这其实就包括咱们熟知的王乃彦院士。
团队一经组建,王淦昌院士就带领大家马不停蹄的开始了研究工作。最初小组的研究条件相当艰苦,他们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只能去一个放废旧器材的房间进行研究报告与设计。冬天也没有暖气热水,甚至连厕所都没有,这样艰苦的环境都没有打D他们。
但研究设备短缺的问题着实让大家犯了难。在聚变研究过程中,为了支持强流电子加速器的运行,他们需要一种10万伏的储能电容。但是这个关键的设备国内却没有现货可以购买。两位王院士就想,国内买不到,那可不可以去其他国家手中买来应急呢?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为国际局势的原因,国际上其他国家都拒绝将这种设备提供给我们。至此,对于王淦昌院士的聚变能研究小组来说,这10万伏的电容竟成了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