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更好的心理学-41归因与归罪
这是第三章的第十八篇文章,归因与归罪。这篇文章我想梳理这样几组概念,内归因和外归因,归因和归罪,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等等。
先说说内归因与外归因。各种各样的理论都强调说,高手倾向于做内归,因而能力低的人容易做外归因。例如提出挫折商概念的保罗斯托茨说,挫折商高的人喜欢做内鬼,因而挫折商低的人则喜欢做外国人。还有各种各样的人生哲言说,人要学会自我负责。
我们一再讲的四字哥哲学则强调,人生的关键是区分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内归因的人之所以容易把事情做好,是因为人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而人可以通过内归因不断的提升自己,掌控自己。相反,外国人的人总想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其他人,久而久之,这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我感觉前面很多年类似前面的人生哲学都是很流行的,但是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相反的说法了,那就是不要总反思自己,因为这样很容易构成对自己的PUA。人要学习少反思自己,而要大胆的去责备攻击他人。每个人都会首先考虑自己的,所以就这样好好去博弈就好了。
生活中,我们也的确会看到这两种看似相同但又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种人是自动奉行着类似斯多格主义的人生哲学,喜欢做内归因。而且事业和人生也的确因此更成功、更幸福,也更健康。然而同时另一种人也是看似在做内归因,但是他们的做法儿并没有令他们强大,反而真的构成了对自己的PUA,这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讲,我们可以说前一种人是在做内归因而后一种人是在做内归罪。前一种人其实是在如实如是的分析事情,他们并不会过度的做内归因,把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他们也会看到外界因素的作用,并且准确的进行着外归因。但是他们懂得人最能掌控的是自己,所以他们把改变的希望主要放在了改变自己身上。这一切不管是做内归因还是做外归因,最终都导向了自我完善上。
后一种人,他们的重点不在于如实如实的分析事物,而是急着去找到谁是破坏事情的罪魁祸首,而他们的自我相对是虚弱的,所以他们都不敢去责备其他人,而总是首先去责备自己,这就导致了过度的自我攻击,对他们而言,的确是需要学习,敢于去对其他人表达责备,表达不满,甚至表达攻击。然而,无论是归罪自己还是归罪他人,关键都是要找到一个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