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透《道德经》-68不争之德
今天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68章。这一章是对前面两章做了一个小结,或者说做了一个承上启下,尤其是对不争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解读。什么叫不争?不争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条,善为士者不侮。最优秀的是最善于谋划的那些人是不推崇武力解决问题的。
这里我们可以把事理解成为闲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士人是整一个社会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士的地位比平民要高一点,但是比诸侯大夫要低的事是没有封地的。所以他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别人服务,来获得自己的酬劳和身份。所以这个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智谋的人去做了谋士,武艺好的人,有力量的人做了武士。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他不愿意为任何人服务,流落于江湖,做了侠士。当然也有像老子一样拥有宏观的道家思想的这些隐士,可见的士是有能力的人的一种代名词,所以前面说过可以理解成为贤人。因此,老子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有能力的人,善于作战的人也好,善于谋划的人也好,拥有大智慧的人也好,都不会去推崇武力或者说炫耀武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老子是对当时这个时代所有的那些所谓的世人的一次彻底否决。因为老子认为真正的是善为是者,是不推崇武力的。而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各种各样的事争先恐后的要把自己的这种谋略付诸于实现,争先恐后的给统治者自己侍奉的君主出谋划策,妄图夺取天下。所以在老子的眼里,这些事通通不合格。所以老子才在前面的章节里面提出来不尚贤这样的观点。
第二条,善战者不怒。字面意思就是善于作战的人,或者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绝对不会让愤怒的情绪来控制自己,自己绝对不会心态失衡。我自己觉得老子在这里说的就是情商。什么叫情商?情商就是情绪的智商,说的就是自己的自控力、自制力。在我们生活当中,一个拥有高情商的人才会保持冷静的头脑,才可以非常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在战场上作为一个统帅更要做到这一点。
在古代的军事作战里面,在兵法上面有一个方法就叫激将法。就是想办法让对方的统帅或者让对方作战的人愤怒,情绪失控。因为一旦失控就容易犯错,孙子兵法上就说过怒而挠之这样的话。所以在这里其实对我们现代社会的管理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醒。
我们经常说冲动是魔鬼。确实作为一个主帅,作为一个管理者,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失控而去做一件糊涂事,去打一场糊涂仗。一旦自己被情绪所支配,就很容易产生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