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20世纪欧美小说-29“诗人从来都不杀R”丨《洛丽塔》3
上一集我给大家讲了欲念和幻影这个主题,讲小说的双聚焦试点。洛丽塔这个形象是理念和现实的完美重合,因此而成为亨伯特的命运中必然的遭遇。在命运的耦合作用下,他发现了洛丽塔这只珍稀品种的蝴蝶,想要不去捕捉也难。
一起读20世纪欧美小说-29“诗人从来都不杀R”丨《洛丽塔》3
上一集我给大家讲了欲念和幻影这个主题,讲小说的双聚焦试点。洛丽塔这个形象是理念和现实的完美重合,因此而成为亨伯特的命运中必然的遭遇。在命运的耦合作用下,他发现了洛丽塔这只珍稀品种的蝴蝶,想要不去捕捉也难。
所谓命运的耦合作用,这里是指亨伯特想要租房子,碰巧成为洛丽塔母亲黑芝夫人的房客。黑子夫人是单身,她对这位文雅而有魅力的中年男子颇有兴趣。孤男寡女年龄相当,各取所需,组建小家庭也是顺理成章。只是黑子夫人没有想到,这个男子只对他未成年的女儿有兴趣。亨伯特扮演丈夫和养父的角色,其实是包藏祸心。她在黑子夫人家里落脚,成为丈夫和养父,其实更像是间谍,成天从事危险的秘密勾当。
讲到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纳布科夫是如何看待亨伯特的道德意识的?阅读这个居心不良的故事,从头到脚,我们都要遭遇一个道德评判的问题,不是指这样的事情该不该发生。这方面答案是明确的,这种不伦之恋是习俗和法律所不允许的。我们这里是指文学和道德禁止之间的关系。当初洛丽塔的书稿交给出版商,编辑下写信给作者说,出版这本书,你我都要坐牢的。但是纳博科夫不这样认为,他否认自己写的是一部S情作品,书中并没有过分字眼,也没有S情的露骨的渲染。
纳布科夫辩解说,诚然,我在书中确实有多处隐约提到一个性变T者的生理欲望,但是我们毕竟不是小孩子,不是不识字的少年犯罪分子,不是英国寄宿学校的男孩子,他们那些人在通宵达旦的同性恋喧闹之后,还得忍受阅读杰本、古希腊、古罗马作品这样的怪事儿。我认为纳布科夫的辩解是符合情理的,文学是写给那些有文字教养、有基本的辨别力的读者看的。我们不是小孩子,你说亨伯特的这种欲念是危险的、不道德的。说的没错,我想我们正常人身上的绝大多数欲望恐怕也都是不道德的。既然我们说的是欲望,文学有没有权利去表现亨伯特这样一个人物的欲念和遭遇呢?我认为文学有权利去探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莎士比亚有权利去描写嫉妒狂。奥赛罗、弑君者麦克白、X恶的伊阿古和X恶的艾德蒙和莎士比亚的人物比亨伯特充其量上是个文雅的罪人罢了,是小角色。纳布科夫塑造亨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