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自己好好生活-03为什么人们总是对得不到的耿耿于怀?
常常有朋友问,为什么我车子房子票子什么都有了却还是开心不起来呢?或者是我尽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跟周围人比,他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最好的,上的也是本地最好的学校。我们也尽力抽出时间陪伴了,但为什么他还是觉得不幸福?
放过自己好好生活-03为什么人们总是对得不到的耿耿于怀?
常常有朋友问,为什么我车子房子票子什么都有了却还是开心不起来呢?或者是我尽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跟周围人比,他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最好的,上的也是本地最好的学校。我们也尽力抽出时间陪伴了,但为什么他还是觉得不幸福?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一个广告短片。两个西装革履的男士和女士煞有介事地出现在著名建筑设计师的办公室里。设计师问,有什么可以效劳?女士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水龙头摆在设计师面前,说,造一座房子配得上科勒龙头。
这个广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不动声色的用到了完形心理学的原理,首先它在图形与背景之间巧妙转换,让水龙头这个隐藏在日常生活背景中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配件突然变成了主角。图形鲜明生动的从一堆模糊不清的背景中跳脱了出来。其次他无意间实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如果单独讲水龙头的价值,它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水龙头,就算整座房子里都是水笼头,也改变不了它的价值定位。但当他从房子的一部分变成了整座房子赖以存在的意义,从配角变成了主角,他的价值定位就立刻冲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变得无比尊贵。另外他深谙人们在视知觉过程中,会自然的有一种完善事物图形的结构,整体的行为。
当外在的一个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内心会有一个完整的形状,也就是格式塔。与之相对应,如果这个东西与内心的形状不相符,我们就会主动弥补缺失,让内心的形状达到完善,形成良好的完形,也就是一种和谐的整体感摆在眼前的龙头和耳中听到的房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所以不需要广告设计者费心,观众自己就会脑补一个高大上的完形。借着广告回过头看刚才的问题,车子、房子、票子,最好的吃穿用度,分开来看都是有价值的,都能让人在拥有后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开心。但如果这些价值和暂时的开心只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部分机械的堆砌在生活中,而没有一条真正清晰的意义主线将它们组织在一起的话,那么他们并不会扩大生命本身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因为生命是个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像手与手指的关系,旋律与音符的关系,钢琴与琴键的关系。如果确缺少了整体的目标和意义,缺少了清晰的组织规则和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手指、音符和琴键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