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03|3总序|宋朝士人对于意境的追求
上一节里我们介绍了宋代的文化风气,这一节我们就来解读宋代诗人对于易经的追求。宋代诗人对于意境的追求,我觉得可以用大俗大雅这样的四个字来进行概括。
台W中研院的院士陶晋生先生,有一本讲义叫做宋辽金元史新编。在那本书里他曾经做过一种论断。他说这一时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间天贝雅与俗的口味。陶先生对于这一点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证的。
我们今天就只聚焦于宋人的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在当时趋于平民化的一种大环境下,雅俗兼备,精致与俚俗互通成为时代的一种突出特点。这个特点也应该说是受到中唐以来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禅宗强调持平常心,注重当下,强调佛法在世间具有渗透性、普适性,所谓的砍柴担水无非是道。新儒学的产生和禅宗的影响有直接的关联,正是在和佛教的学说、道教的学说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纳,这样的一个过程里边,新儒学才真正成长起来。
我们看到像景德传灯录这样的佛学著述里会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北宋的理学家二程先生会说,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礼。当时这些人物从理念上觉得,天地之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纵横自在都是道,万事万物皆有理。这就像宋史道学传里边说的,天地之间,应负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备,世道之责。这个道是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里边日用而不知的,是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游从方式和他们心目中的理念是交互融通的。
杨枝水先生曾经说,宋人从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生活俗世、民间俗语都可能有雅致的趣味,都可以入画入诗。苏轼就曾经说过,诗需要有为,而后作用是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也说,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兵法。雅俗相通,诗书画也都相通。苏轼曾经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黄庭坚更把人世间的情景和自然界的江山联系起来,他说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
我们现在在宋代的艺术,宋宋代的美学,而今天真正能够直接触摸到的宋人留下的文化痕迹,除去我们熟悉的史籍,就是传世的书画作品、出土器物和宋代的建筑。其中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作品,都蕴含着当时的文化精英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情操……